遇到钱,孩子就遇到选择

  《当孩子遇到钱》

  当孩子有了强烈的购买欲,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什么时候对钱感兴趣?

  雨奇在8岁之前对钱没有强烈的感觉和需求。虽然偶尔也喜欢用零花钱去买冰激凌、糖果、作业本,但对金钱并不贪恋。自然,我也放松了关于钱的教育。

  8岁那年暑假,雨奇遇到钱了,购物欲和钱勾结起来开始折磨她和我。

  去承德旅游,雨奇和14岁的表姐逛小摊位。开始她只是跟着看热闹,后来,看表姐一会儿从口袋里掏出钱买个包,一会儿买个帽子,她眼巴巴看着,不时流露出羡慕的表情。走着走着,她好像突然开窍了,跑过来管我要钱。“你要多少钱?”“30元。”“你买什么要这么多钱?”她拉着我的手,来到一个小摊前,指着两串蓝色的水晶手镯,说她特别喜欢,这对手镯是她看见的最漂亮的。“太贵了,妈妈不能给你买。”她站着不动,表示决心已定。小摊的主人说情,孩子喜欢就给买呗,没多少钱的玩意儿。我转身就走。她看拧不过,也乖乖地跟着走了。但一有机会,她就提那对手镯,那种错过的遗憾一直在折磨她。一周以后,同事打来电话,说单位要组织职工孩子去承德旅游,邀请雨奇一起去。雨奇从我的对话里听出机遇来了。“妈妈,你忙,这次我自己和小朋友一起去承德。”“你不是刚刚去过承德吗?”“我还想去再看看名胜古迹啊!”我知道她心里惦记着那对蓝色水晶手镯。“你太小了,不能自己出去旅游。”她眨眨眼睛:“你不经常跟很多妈妈说让孩子走出家门看看,孩子出去一次,就长大一次吗?”“好吧,妈妈就让你长大一次。”“那你能给我点钱吗?”“要多少钱?”“30元。”我很痛快地答应了。我知道她去承德的目的,就是为了那对小手镯。在我从口袋里掏出30元递给她时,郑重地对她说:“现在,这30元钱属于你,怎么花、买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一听这些钱归她管,雨奇立刻跳起来。“30元钱能买什么?”“一对蓝色水晶小手镯。”“对,还能买什么?你先算算,列出一个单子,看看30元钱都能买哪些东西。如果这次去承德,没有遇到你特别想买的东西,这些钱都归你。”从承德回来,她什么都没买。那30元钱原封不动地放在钱包里拿回来了。“你不是特别喜欢那对小手镯吗?怎么没买?”“太贵了,不值那么多钱。”“那你准备买什么?”“我算了算,30元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呢。如果攒起来,以后还能买一个自己想要的大东西。”

  同样30元钱,从我手里拿,女儿花起来毫不吝惜。在她的手里,变成她的私有财产,让她进行自由支配时,她就开始动脑子盘算,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就连曾经迷得她望眼欲穿的小手镯也能放弃。   

  在孩子看来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的,不心疼,也不需要计划;而某种意义上,当钱属于她自己,让她独立管理时,拿出来花就开始掂量了。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调动孩子自我管理的欲望。

  这个故事我在各地演讲时曾经给很多朋友讲过。在孩子心中,父母的钱是公家的,而给她的钱是私有财产。社会上的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的风气为什么刹不住,就是因为人骨子里喜欢贪占公家的便宜,人性的弱点会促使人徇私舞弊,乐于占有吞噬和挥霍他人财物,贪恋享受不劳而获带来的快乐。

  在中央电视台做嘉宾时我讲了这个故事,有个研究生站起来质问我:“作为一名教育专家,你不觉得你的行为,对一个8岁孩子是一种伤害吗?”

  我给女儿的不是伤害,而是自控和选择的能力。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人不可能全部拥有。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选择。

  即便是世界顶级富翁,财富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财富满足人无限的欲望,谁也做不到。但有了选择的智慧和自控能力,人就不会掉进欲望和金钱之间的陷阱。选择和自控力能帮孩子获得更多的利益,棉花糖的例子不是为了看谁能有毅力不吃,而是谁能为更大的利益控制欲望。

  很多人因为只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无法控制自己“推迟享受”的能力。很多孩子步入吸毒的深渊不是他们不知道毒品的害处,而是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满足好奇心的欲望,很多少年犯进行抢劫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想要”和“能要”的区别,很多富二代挥金如土是因为他们没看到“想要”和“需要”的区别,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早期没有对他们进行自控力的训练。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不开心,活得纠结?不是因为缺吃少穿,而是因为欲望和金钱不断打破心理的平衡。

  孩子成人后,面临各种独立选择,选择是因,拥有是果。选择力既决定穷富,又决定成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