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选择,决定孩子的命运

  《当孩子遇到钱》

  父母用什么态度对待“金钱”,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而是对孩子的长线投资,哪怕是摆地摊,也是品尝生活的真实味道,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榜样。

  走出家门,孩子会遇到钱,走出国门,孩子不但会遇到钱,还会遇到钱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痛苦。中国式的无偿给予,中国式的要啥给啥,等孩子走向世界才发现,中国式溺爱扼杀了孩子的财商和独立能力。让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变成低能儿。

  我有一位生活在中国的韩国朋友,创业十几年,企业越办越红火,她还独创了企业经营理论。但她从不和儿子谈钱。为了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她花了十几万赞助费。儿子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要求出国留学,她便送儿子去了英国,还没等儿子到英国,她便在银行给儿子开了账户,一次打进20万元。

  儿子到英国刚半年就来电告急,她又立刻打入10万。后来,儿子的同学从英国回来,经了解她才知道原来在英国一年的生活费10万元就够了。可儿子为什么竟然花了近30万呢?

  她决定让儿子独立赚钱,尝尝没钱的滋味,儿子再来电话要钱,她说企业负债,没钱给他,要想读完,自己打工吧。

  从那天起,她儿子开始遇到钱的问题,口袋里没钱吃饭,同屋的外国同学轻蔑地说:“你那么有钱,连面包都吃不上,我借你一个,但明天必须还。”他去玻璃厂打工,不小心打了玻璃,一分钱没挣来,被罚干了一周的义工。

  她三个月不接儿子的电话,直到有一天,儿子发来短信说:“妈妈,我挣钱了,能养活自己了,磨难让我学会了独立。”她说那一瞬间,她觉得儿子获得了重生。

  孩子早晚要遇到钱,在家里,父母花很少的时间可以教会孩子挣钱管钱,但离开家,遇到钱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的教育方法,但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全球最著名的“富二代”,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写了一部自传《做你自己》。读这本书时,免不了有个疑问,财富大亨巴菲特为什么不向儿子传授赚大钱、发大财的秘诀,而只告诉彼得去选择“做你自己”?

  巴菲特给儿子唯一的财富,是教他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活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做你自己”。

  巴菲特选择不和孩子谈钱,只和孩子谈如何“做你自己”。巴菲特把自己的财富和孩子的独立人格完全分开,他只鼓励孩子选择做自己,既不让孩子靠在父亲的背上,也不让孩子站在父亲的阴影下。

  父母选择打骂式教育,孩子在打骂中学会通过宣泄释放坏情绪和负能量,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启用智慧之门

  父母选择放任自流式教育,孩子自然会跟着感觉走,缺少人生的方向感和目标,容易误入歧途。

  父母选择离异怨恨,孩子因生活出现空缺而没有安全感;父母选择恩爱互助,孩子因家的温暖而幸福快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