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父母三误区让孩子变得不幸

  当代家庭教育报

  从孩子们开始学习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告诉他们获得好成绩才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只有成功人士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幸福”价值观。如果想让孩子真正了解幸福的极致,或是让孩子走上实现幸福人生的正确大道,那么就必须先矫正父母们的价值观念。

  那些认为自己不幸的孩子们,他们幸福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孩子为对象,提出了“当你们实现了什么的时候感到最幸福”的问题。“好的学习成绩”这个回答占了所有回答的40.3%,高居答案之首,而“一定要有很多钱”的回答占了24.6%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而“为何学习成绩非常重要”的理由中,有70.9%的孩子回答“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就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工作了”。此外孩子们最想做的职业以法官、检察官、医生等专业性极强的职位为首,理由是“因为这些工作能赚到很多钱”。

  小学四至六年级、还未进入中学的孩子们就已经有了“要做能赚很多钱的工作”的目标,甚至有了“成功≥幸福”这样歪曲的价值观。因为这些孩子们都从父母那里接受了成就指向型教育。从孩子们开始学习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告诉他们获得好成绩才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只有成功人士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幸福”价值观。如果想让孩子真正了解幸福的极致,或是让孩子走上实现幸福人生的正确大道,那么就必须先矫正父母们的价值观念。

  第一大误区:金钱是幸福的保障

  在成人的眼中,经济上的宽裕是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条件,这一误解也被他们的孩子继承了下来。这就是父母们对于幸福观念抱有的首要误解。

  经济能力和幸福之间并非没有关联。以人类行动理论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说过:“经济能力与幸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也同时表示,人对幸福的感知度并不会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而等比例地得到提升。

  卡尼曼将家庭收入不同的群组进行比较,做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在超过一定的收入之后,收入再增加,个人能够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并没有什么差别。比方说家庭年收入在9万美元以上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3%,而家庭年收入在5至9万美元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2%,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过1%。另一方面,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20%,相当于高收入群组的一半。即,经济能力和幸福在某个水准之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在超越一定的界限之后经济能力对于幸福度的影响力就不怎么大了。

  对此,英国华威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教授说道:“大多数人在脑海中夸大了几千美元放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的感受其实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还要平淡无奇。如果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与其将时间荒废在获得更高的月薪或是赚更多的钱上,不如把时间投资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上更为明智。”

  实际上相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来说,如今的英国人积累了高于那时几倍的财富。但1957年时有52%的英国人“感到非常幸福”,2005年只有36%的英国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此外,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比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增加了整整10倍的忧郁症患者,患上忧郁症的平均年龄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29.5岁大幅下降到了今日的14.5岁。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经济能力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但并不是能决定你是否幸福的全部因素。但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只有赚许多钱变幸福的可能性才会提高,并将自己的这种主观判断教给了孩子们,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幸福”概念。抱有“钱>幸福”观念生活的孩子们将“金钱”而不是“幸福”定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你希望将真正的幸福送给孩子作为人生的礼物,那么就一定要教会他们人生的目标并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经济能力不过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手段之一。

  第二大误区:成功是幸福之母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为止的漫长时间内,都对如何提高成绩做出了巨大的投入。在这段岁月中孩子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衡量成功的尺度就是他们是否能进入一流的大学,正如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那样,在进入名牌大学的一瞬间孩子们都会沉醉于短暂的幸福之中:“啊,我终于实现目标了。现在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然而这种幸福感并不能持续很久。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下生存下来,他们费尽心思埋头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外语能力也是必需条件之一,于是除了专业学习之外,时间几乎都被用在外语学习上了。如此夜以继日埋头苦学的结果,是他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进入了人人为之羡慕的企业并获得了安定的职位,此时他们又会沉醉于瞬间的幸福之中:“啊,终于获得了这人人羡慕的安定职位了,现在我终于能一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面生活了。”

  但这样的幸福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每天除了8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还必须加夜班,周末也得在家一直工作。虽然你可能想去旅行,也想要做些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想做的事情,但因为你害怕被其他人所超越,于是就变成了为了获取更高职位而不顾一切的工作狂人。在这种状态下,你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间你已经人到中年。尽管你仍然精力旺盛,但在后辈们后浪推前浪的状态下,你将处在实质上被辞退的危机之下,而之前你已经将自己的所有尽数投入在工作之上,你曾不管不问的家庭裂痕如今也无从修复。在失去一切的当口你或许会忍不住大喊:

  “我的人生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呢?”

  对于你的问题,人们会这样回答:

  “大家都是这么生活的!”

  这样的人生便是现在的父母们磨破嘴皮在孩子们耳边阐述的幸福生活的实质。父母对孩子们反复阐述的“幸福生活”的现状,不过是一种成就主义者的人生罢了。

  2010年初,有一则关于某知名集团副社长自杀的报道。毕业于名牌大学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在企业中一路荣升至副社长的位置。换句话说,这正是大多数父母期望的“成功人生”的典型代表,而他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选择呢?

  尽管我们无从得知其中的真正缘由,但可以推测到部分原因是来自业务上的巨大压力。因为从未经历过失败,尽管他拥有的财富、名誉和地位可以使他排入韩国前10%的优势人群中,但他却感受不到一点幸福。

  人们生活在一种成就指向主义的状态之下,是因为他们坚信当目标达成之时他们一定会获得幸福。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当你实现一个目标的同时又会产生另一个目标,你又不得不放弃现在的生活,为抵达未来的某个地点而气喘吁吁地奔跑。就像当你翻越一座小小山坡之后另一座大山又会出现在你的视线之中一样。

  “如果想要获得社会认同的成功,就必须要这样做。”

  “那么,既然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个目标,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果我必须更加努力才行。”

  这种强迫自己放弃当下幸福的做法,渐渐让我们的孩子站在与幸福完全相反的位置,成为盲目的成就主义者。简而言之,如果只强调成就至上主义,那么孩子是不会感受到幸福的。

  第三大误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我们要谈论的,是有关幸福的普遍误解中最后一种例子。最后的误解就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必须放弃现在的快乐。父母们对着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孩子们说:“幸福并不存在于当下而是存在于未来,只有忍耐现在的痛苦,未来你们才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此外他们还告诉孩子们,现在的快乐是未来幸福的绊脚石,是不被需要的,强调必须牺牲现在的快乐。那么当下的快乐究竟是否会给未来的幸福带来负面的影响呢?

  孩子们从进入幼儿园或是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即便是躺在摇篮里的婴儿也要通过父母的表情和气味感受不安或安定。孩子们从开始蹒跚起步的时候起就要不断接触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从能够说话开始就要学习表达自身情绪的方法,也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和语句。这所有的行动都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教育。孩子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就逐步接触这个广阔的大世界,不断吸收全新的事物。

  此时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令他们感到惊奇的东西。躺着观察的世界和坐着观察的世界完全不同,而坐着观察的世界又与站着或是走着观察的世界完全不同。孩子们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展现出了非凡的好奇心,他们因为对位于高处的事物感到好奇而站起来,为了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开始行走。这段时期内孩子们的学习是由好奇心和快乐组成的。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展现出的好奇心,满足这种好奇心就会带来快乐。这段时期孩子在学习上速度惊人的原因正是他们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种充满好奇心和快乐的教育,从孩子进入幼儿园或是学校时开始发生了改变。孩子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了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好成绩的观念,并学到了好成绩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此时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了。从那一瞬间开始,学习并不意味着快乐,而是为了获得“成功”而不得不履行的义务。 终于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快乐”这个词慢慢地消失了。

  那么失去当下的幸福仅仅追求成功的孩子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2010年5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法律专业研究院中的某个学生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他于2006年考入首尔国立大学法学系,2010年2月毕业之后获得了直接进入法学院的资格,足见他拥有多么出众的实力。但他却通过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悲剧并不仅仅在这一个学生的身上发生。

  2008年3月首尔国立大学的大学生活文化院开通了以首尔国立大学学生为对象的24小时咨询热线“SNUu CALL”。咨询热线开通以后一年内就接到了3000多通电话。那么在足可代表所有父母的梦想,也被称为成功捷径的首尔国立大学内,学生们为何会感到如此困扰呢?

  根据大学生活文化院提供的报告可以看出,首尔国立大学学生们的困扰主要有未来出路、适应学校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

  但其实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遇到这样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却认为自己的人生根基被动摇,甚至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精英学生们,让他们无法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精神层面的内在力量。将“进入首尔国立大学”当做目标的孩子们在进入大学的那瞬间,会忽然觉得人生失去了方向。而确信自己的人生意义为何的人,通常在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出较为积极的判断和选择。

  能够战胜痛苦和难关的力量来自明了人生的意义。明确了解自我存在的意义,明确生活下去的目标和意义,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生活的人,才能以快乐的态度忍受痛苦与磨难。

  父母们对于幸福的误解将自己的孩子推入了不幸的深渊。只要有很多钱便能获得幸福的误解和必须获得成功才能变得幸福的误解,正在剥夺孩子们当下的快乐与现在的幸福。然而父母们浑然不知,他们抱有的误解不仅会让孩子们失去现在的幸福,也有可能让他们失去未来的幸福。

  只有不断体味到当下的快乐,孩子们才能领悟到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是什么,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感到最幸福,为了保持那种幸福的感觉必须做些什么。对于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断冲刺的孩子们来说,在这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危机都不是痛苦的来源。而在这个拼搏的过程中,成功会自然而然来到他们的面前。为了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更好,孩子便会倾其所有,这样一来他们不可能获得不了成功。只有拥有幸福的生活才能够实现成功的目标。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