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亲密育儿

  一个社会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国家大事,而是取决于家事庭琐事。

  了解这一点对我而言是很大的安慰,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父母不一定要富有或聪明。我只需要陪伴着孩子,关心他们就够了。

  不论家庭环境如何,成功的家庭在亲子互动和亲子关系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在与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的访谈中,我们细心收集了10项最突出的特征。我们也借鉴了父母们专门为了本书写给我们的信,信的内容主要是对他们亲子关系的描述。此外我们还汇集了30年来的儿科诊疗经验和30多年亲身养育8个孩子的经历。

  你是否能时时刻刻将所有这些育儿实践都付诸行动?大概很难。生活方式、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社会问题、个人性格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你采用何种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不过这种育儿风格更多是关于你怎样做,而不是事无巨细的行为指南。大多数父母在其家庭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能采用以上育儿实践中的大部分。我们希望你向他们学习,尽可能多地采用这些方法。

  建立亲密联结

  影响孩子成功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整体育儿风格。请注意我们强调“整体”二字。相比疏远且缺乏亲密的育儿方式,良好且注重回应的育儿方式有着巨大优势,这才导致了结果的差异。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我和玛莎也绝对不是完美的父母。你传达给孩子的整体信息才是最为重要的。

  努力养育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情感。当他们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育儿理念时,可能会跟自己过不去。曾经有一位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因为没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而打了孩子一个耳光,感到非常内疚。我了解他实际上是爱孩子、想教育好孩子的父亲,只是这次失控了而已。于是我向他保证,整体上他是温柔爱护孩子的,这要比一次的失误重要得多。他的孩子或许真的很长时间都忘不了这个耳光,因为这和父亲通常对他的态度太不同了。我建议他跟孩子谈谈这件事,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他可以使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成为一个教训,通过这起事件,爸爸和孩子都能得到一些关于愤怒和如何处理愤怒的经验。

  亲密育儿法是一种养育孩子的方式,而不是一套守则。它是一种关爱孩子、让你们建立联结的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密育儿法的重心落在指导孩子尊重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发展的水平上。

  亲密育儿法中最具体和容易描述的是适用于婴儿的那部分,因为抚育成功小孩的起点是亲子关系——而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是婴儿期。宝宝天生就具备爱看护人的能力,看护人也应做好十足的准备回应宝宝的需求。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任何阶段,你都可以致力于巩固、加强你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发现,在一开始就和宝宝关系良好的父母在随后的日子里能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和你的宝宝建立联系的基本方法是第1章中描述的“亲密育儿七法”。想了解更多的照顾宝宝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一书。

  本章我们将告诉你婴儿期结束后,如何借助“亲密育儿七法”帮你规范孩子的行为。“亲密育儿七法”,以及其他与成长中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孩子。就像一位和孩子关系亲密的父母告诉我们的:“对孩子的了解让我更有力量。”通过实践亲密育儿法,你可以学会用第六感去看待孩子。你自然而然地会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从他的角度去思考。当孩子有可能惹上麻烦或需要指引的时候你能提前预知。拥有这些知识,能使你介入或重塑孩子经历的事件,从而使孩子的行为更得体。

  一天,我们的女儿劳伦(那时她只有2岁)冲动地从冰箱里抓起一盒牛奶,不小心洒在地板上了,溅得到处都是。她只是犯了个孩子气的小错,但当时正是早上家人最忙碌的时间,这时候要收拾这个烂摊子真是十足的麻烦。而劳伦就快要彻底崩溃了。这时玛莎插手了。她蹲下来亲切地看着劳伦的眼睛,问道:“你想让我帮你打扫干净吗?”劳伦点点头同意了,她们一起清理地板,气氛又恢复了祥和。后来我问玛莎她怎么想到该这样做,玛莎回答说:“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劳伦,那我希望妈妈怎么做?’”

  亲密育儿法促进相互敏感

  亲密联结的小孩和他们的父母知道如何读懂彼此的想法。他们之间的交流通常不是言语的,然而却十分顺畅。父母只需抬一抬眉,就能纠正孩子的行为。担任守门员的10岁孩子因对手连连得分而开始失去信心的时候,妈妈爸爸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这份鼓励能穿越拥挤的足球场进入他心里。亲子之间的相互敏感引导父母透过孩子的行为洞悉背后的缘由。他们不只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更重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这样的父母是天生的育儿专家,知道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中,哪些行为和性情是适当的。

  这样的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们如何表现,为了让父母欣慰,他们会努力去尝试,以达到父母的期望。符合父母的期望,也能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惹得父母不愉快也会让他们感觉不对劲。因为大多数时间里这些小孩习惯了感觉良好(感谢“亲密育儿七法”),所以他们通常表现得不错。当然,他们会犯错,不过这种错误往往比较容易被纠正。

  相互敏感也意味着相互尊重。亲密联结的家庭通常把孩子置于家庭的核心,而不是边缘。他们不论去哪里都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他们分享彼此的兴趣。他们包容每个人的需求,尊重个人的意见和感受。但父母和孩子有时也需要给彼此一些空间。但总的来说,他们珍惜共处的时光,真心喜欢彼此。

  在亲密联结的家庭中,互相尊重体现在像答录机留言这样微妙的小事上。有一天我给我们一个已成年的儿子打电话时,听到了这条留言,“你好,这里是西尔斯家——鲍勃,谢丽尔,安德鲁和阿历克斯。”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区别,我们发现亲密父母较常使用“孩子”这个称呼,而少用“小孩”。小孩,我们承认,是个有意思的词,一方面表达了儿童活泼的性格,本书中也常常用到“小孩”这个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听到父母说“我的小孩”或“那些小孩”的语气,就像作为一个小孩有什么错一样。亲密的父母——尤其当他们想到自己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倾向于使用更深情、更尊重的词:孩子。在和别的成年人谈到孩子的时候,这样的父母更常用孩子的名字。这些措辞传达了对孩子作为个体的尊重,对18岁以下的孩子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尊严。

  家庭之夜

  我们访问的很多家庭都提到,他们制定频繁且规律的全员相处时间,通常他们把这种活动称为“家庭之夜”。每当此时,他们把电话线拔掉,关上电视,享受和家人共度的时光。一切遵循“简趣”原则——将之简化,使之有趣。一起做游戏,唱歌,演奏音乐——任何大家都能乐在其中的活动都可以。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找到每个人都觉得有趣的活动可能越来越难,如果你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大就更难了,但努力尝试总还是值得的。

  许多家庭还组织家庭会议,利用这个机会可以讨论家庭规范,想出让日子变得更开心的点子,或者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发现,有时候采用会议的方法,用黑板记录家庭会议内容会更有帮助。家庭会议还能成为帮助成员解决某个问题的方式。当家里的某个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召开家庭会议讨论目前的情况,让大一点的孩子发表意见。家庭会议也是另一种为孩子成功做的准备。因为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肯定要花些时间参加商务会议。和团队成员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帮他们更有效率地开展家庭外的会议。在家庭会议中,非常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尊重。能坚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家庭会议很无聊,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能觉得弟弟妹妹是讨厌鬼。制定良好的倾听和发言规则,并以身作则。别把家庭会议当成父母斥责或教育孩子必须端坐着认真听的场合。定期组织家庭会议,让孩子明白和别人合作解决问题是常规且值得期待的家庭生活方式。

  小孩的话:我现在20岁了。给我印象最深的童年经历是我和家人相处的特别时光,比如一起用餐、传统活动、游戏之夜和家庭仪式。所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像电视、电话等都被隔绝,我们亲密地将注意力只放在彼此身上。我希望将来在自己的家庭里也能继承这个传统。尽管当时父母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忙,但他们还是优先考虑并坚持家庭共度的时间。我真心感谢父母在这件日常小事上给我们做出的榜样。作为成年人,我仍然期待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共度特别时光。

  亲密育儿促进互相信任

  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自动成为一个孩子眼中值得信赖的权威形象。即便你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成年人,而你的孩子只是3.6公斤重的新生儿,权威也要你自己去争取。你给宝宝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可信的、能满足他需求的人。信任是权威获得尊重的开端。如果孩子相信你能满足他的需求,那么他也会信任你给他设定的界限。

  作为孩子眼中的一个权威形象,不代表置身于不停歇的权力斗争中。有些父母把对孩子负责和控制孩子混为一谈。给孩子下命令:“你要听话,否则就……”孩子或许会听话,但他是因为害怕你,而不是真心仰慕你的判断力或尊重你的意见。给孩子定下许多规矩,一旦违背便严加惩罚,这种做法或许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但这样做的父母失去了权威。“尊敬乃父乃母”是圣经中的一诫。尊敬即是尊重。诚然,先有尊重才有服从,但只有先奠定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亲子关系才最为成功。亲密育儿法能让孩子明白,尊重父母的前提是父母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尊重他们。

  在与准父母的交谈过程中,我常常要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有一次产前访问,一位初为人母的女士坦承她已经开始担心不知道如何规范孩子的行为了。我问她当她听到宝宝的哭声时有什么感受。她答道:“我真是忍受不了宝宝的哭声,只想奔过去抱起他。别的妈妈对宝宝的哭声不理不睬也让我难受。”她所不知道的是,这个问题是我对她的一个测试,看看她对宝宝的信号有多敏感。听了她的答案,我向她保证,她在规范孩子方面会表现得很好,因为她本就是一个对儿童和宝宝的需求敏感的人,而这种敏感正是有效管教孩子的基础。

  在另一次产前访问中,我访问的准妈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坚决:“我不会让这个小家伙控制我的。”在我眼里,这个妈妈比较令人担心,于是我着手重建她对于母婴关系的理解。我建议她在和宝宝展开人生的新篇章时,怀着更开放的心态关注宝宝发出的信号,更多地听从自己的本能反应,而不要担心谁控制谁的问题。我还帮助她从塑造宝宝的行为这个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急于控制住自己的宝宝。

  若父母和孩子在谁控制谁这个问题上争斗不休,那他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的关系,有赢家就自然会有输家。若家庭和睦,孩子就能顺利成长,每个人都遵循了“双赢”原则。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生来就会控制他们(有些书籍和育儿顾问推崇这种观念),那么相应地,他们便试图先控制住孩子。请记住,小婴儿哭是为了沟通,而不是控制。若父母为了让宝宝明白谁才是“老大”而不回应宝宝的哭泣,那沟通从一开始就被硬生生地切断了。每个人都是输家。类似的行为还有,父母将自己的权力施加到孩子身上,替他做决定,不考虑他的意愿,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实际上失去了权威,同时孩子也丧失了自己做出明智决定的能力。不经过讨论或解释就替孩子做主,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较为武断,缺乏智慧和体贴。

 

    本文由北京阳光博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摘自《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