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微博上写道:“在德国,孩子一般3岁上幼儿园,为期3年。3年中,他们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学习如何灭火和躲避火 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3年后,他们具备初步的生存 能力。”
曾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人生最大的收获是在幼儿园。他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我们都要好好思考在孩子早期,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
——中福会宋庆龄幼儿园科研部主任 徐冰
早期教育,孩子该学什么?
中福会宋庆龄幼儿园 周瑾
俊俊又高又壮,眼睛大又机灵,看他第一眼,就觉得是个发展很不错的孩子。但是,就这个貌似班里大哥哥的孩子,却让老师头疼不已。
旁若无人的俊俊
刚开学,俊俊一进教室就满屋子乱跑,倒也一点不怕陌生。老师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眼睛看也不看,旁若无人地继续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把教室里所有的玩具全扔在地上。老师们很吃惊。
户外活动的时候,俊俊一定要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丝毫没有听从老师指令的意识。小朋友们进行集体体育活动,俊俊根本不愿意参加,很随意地自说自 话地离开集体,老师怎么叫都叫不回来,常常是费用三寸不烂之舌、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拖回来。可是,只呆了一会儿,俊俊又自顾自地跑开了。
小朋友都午睡了,俊俊对老师的劝说置若罔闻,一个人光屁股绕着教室跑……害得老师跟在后面追,生怕他影响其他孩子的午睡。最终幼儿园专门指定一个老师守在他的旁边,又哄又骗才睡,否则就大喊大叫。
任意攻击他人的俊俊
俊俊的攻击性行为更是让老师防不胜防,头疼无比。小朋友的玩具,只要是他喜欢的,就一定要到手,小朋友不同意,他立刻就一个巴掌上去。老师在一 边制止,他竟然也会一脚踹过来。任何惹他不高兴的事情,他都可能随时出手相向。听他妈妈说,在家里他甚至将外婆的门牙都打断过。
随心所欲的俊俊
上课时,如果是俊俊感兴趣的内容,他会很专注,很投入地跟老师互动;但是,只要老师的注意力不在他的身上,转移到其他小朋友那里了,他就不乐意了,翘椅子,发怪声,甚至还会离开集体,自己一个人到玩具橱那里玩玩具了。
俊俊妈的教育观
俊俊妈妈是个留学归来的硕士,很有自己的教育观。
俊俊妈妈告诉我们,她怀孕的时候就对俊俊进行胎教,每天听音乐、讲故事,还注意吃得营养,俊俊生下来有8斤重。俊俊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就买了水 族馆的年卡,每周都带着俊俊去长见识。家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玩具橱,里面放满了学习用具和玩具。俊俊很小就参加了各种各样早教机构的培训。
妈妈挺自豪,俊俊会数数,认识很多字。
最后,妈妈很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俊俊在自理能力上还有一些欠缺,希望老师多费心。不过,我相信长大了俊俊就会好的。”
听了我们介绍俊俊在幼儿园的表现,俊俊妈妈很不以为然,她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俊俊聪明,幼儿园学的东西都会了,所以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反过来,俊俊妈妈建议老师教俊俊更难一点的内容,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俊俊妈妈说:学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过段日子俊俊会适应的。
看来,俊俊妈妈的教育重心是在“学什么”上面,至于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她认为关系不大,孩子长大点就懂了。
老师的做法
我们邀请俊俊妈妈来幼儿园,观察俊俊的表现。半日下来,我们跟俊俊妈妈的沟通就顺畅多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偏差——俊俊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到班上其他孩子,更影响了俊俊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至此,俊俊妈妈开始与老师配合对俊俊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每日,母子俩早早来园,妈妈亲自带领俊俊向老师问好。在家,做通了外婆的工作,开始让俊俊自己吃饭,自己学习,而非时时事事有人陪伴。
同时,妈妈开始对俊俊提出要求和指令,让俊俊尝试听从他人的指令。按照老师的建议,家里其他人对俊俊的要求也和妈妈保持一致。
俊俊的变化
半个学期下来,俊俊改变了不少。在行为习惯方面,让老师特别头疼的睡觉问题有很大的改变。这得益于妈妈在周末也让俊俊在午睡点休息,平时晚上让 他养成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在幼儿园的午睡,俊俊虽然还需要老师的陪伴才能入睡,但入睡比以前快很多。在课堂上,俊俊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愿意听从老师的 指令,也愿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俊俊也会尽力克制,不再乱发脾气,甚至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伴交往会用商量的口吻来解决矛盾, 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我们的观点
早期教育,教什么?
俊俊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俊俊是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但是,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都注重在认知上,给了他丰富的知识,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教养。而恰恰是这份缺失,造成了俊俊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
三年幼儿园生活结束后,俊俊顺利进入了小学。
孩子的童年被成人占有了。
失去了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的童年,这个民族可能也将失去自己创造和想象的源泉。
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估计这已经可以成为社会的共识。妈妈肚子里的胎教,0~3岁花样繁多的早教中心,进入幼儿园后的各种兴趣班、学习班……
为了孩子,父母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人力、物力。但是,这样的投入,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很辛苦地将孩子整体的学习难度越提越高,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习有障碍的孩子、脸色苍白的孩子、痴迷网络的孩子……
中福会宋庆龄幼儿园科研部主任 徐冰
苦苦学习的乐乐
文/ 中福会宋庆龄幼儿园 李静
寒假过后,乐乐带来了他的假期学习成果:
一叠书法作品!
一摞汉字卡片和英语单词表!
一本密密麻麻的的数学练习题册!
……
看着乐乐脸上得意的笑容和他鼻梁上的小眼镜,我心里稍稍有点担心:这样的学习量是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接受的?
一个月以后,情况果真发生了变化。
乐乐上课思想不集中,钢琴课上短短的小节记不住,指法总是错,情绪烦躁;英语课上乐乐只记得住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对新单词反应很慢,甚至不愿意开口讲英语;遇到稍微难一些的数学题,乐乐会不知所措……
我还了解到乐乐每周六去爷爷家的学习情况:
8:00~9:00,做50道算术题;
9:00~10:00,看书认字;
10:00~11:00,练习书法;
11:00~12:00,吃饭;
12:00~14:00,午睡;
14:00~15:00,溜冰或踢球;
15:00~16:00,弹琴;
16:00~17:00,复习拼音;
17:00~18:00,吃晚饭;
18:00~19:00,看新闻;
19:00~20:00,听故事,复述故事。
这张紧凑的作息表,让我吃惊不小,乐乐的情绪和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否就在这里呢?我们和乐乐父母进行了交流。
乐乐的父母比较忙,乐乐从小由外公外婆带。进入中班以后,家人觉得应该让乐乐多花点时间学习文化知识,于是每周五放学就由爷爷直接带回家。乐乐的爷爷奶奶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学业非常重视,每周都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让乐乐一一完成。
听上去,爷爷奶奶对乐乐的要求很高,钢琴必须弹得完美不出错,今天新教的字今天就必须全都认识记住,讲过两遍的故事就必须马上能够复述等等。
与这样严格的管理相比,外公外婆对乐乐则是宠爱放任,乐乐在外公外婆家享受充分的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去外公外婆家成了乐乐非常盼望的事情,每周都会跟父母谈条件:不去爷爷奶奶家,最好在外公外婆家住两天。
乐乐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
1.学得多就是好的吗?
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甚至不满足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还在业余时间给孩子请家教, 学琴、学画、学下棋等等,孩子一整天都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包围。根据老师们的观察,我们各自班上的孩子,凡是“被学习”的,而且任务过重的,多半有相当严重 的厌学情绪。不是主动的学习,缺乏兴趣的学习,即便孩子参加了学习,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长久以往更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入学以后的学习主动 性。
乐乐出现学习兴趣低谷,就与过重的学习压力密切相关。
2.要求严格就是好的吗?
严师出高徒,不少家长信奉这条教育原则。其实,人恰恰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孩子更应该拥有犯错的机会和权利。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做什么,学什 么,孩子都是从不会到会,大人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鼓励,让孩子感到自豪。以我们当老师的体会,跟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探讨改 正错误的方法,比指责孩子更能让他进步。
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保持学习热情,比什么都重要。
3.学得有趣就是好的吗?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很要学的,他是很享受学习的。
这样的可能性也许是存在的。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要有这样的思考:时间是有限的,当孩子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各种课程上,孩子会失去很多其他的 东西。他有机会在户外运动吗?他有机会接触大自然、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吗?他有独立思考、哪怕是发呆的时间吗?如果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接受大人设计好 的课程、接受着大人的思想上,那么他自己的时间在哪里?他的主动性、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又在哪里呢?
而这些比孩子学到什么更加重要。
跟乐乐的爸爸妈妈交流后,他们召开了家庭会议,对乐乐的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爷爷奶奶改进了周末的“课程”,增加了户外活动项目和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内容。外公外婆则表示不再过分溺爱孩子。
这以后乐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兴高采烈地带着他去海南岛游玩的摄影作品给老师和小朋友看。
* 自由活动时,会主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不再乱发脾气抢玩具,开始学着跟小朋友商量,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 模仿老师的样子在幼儿园教小朋友认字,同伴们都佩服他能认识那么多字!
* 运动时乐乐非常活跃,溜冰、游泳、拍球、跳绳,样样积极!溜冰摔跤了,他却安慰老师:“没关系的,过几天就会好了!”
看着健康活泼的乐乐,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我相信,乐乐会有更大的进步!
接受知识本身并没错,错的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方式与时间。
大人迫不及待地想把知识尽早给予孩子,得到的往往是孩子对知识的厌恶、对学习的恐惧。
当我们放慢教育的脚步,让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望和兴趣时,他们得到的往往比我们预期的要多得多。
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就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策划,执行/任雪蕊 文/徐冰 周瑾 李静 金蓉蓉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