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家里的小孩子会经常冒出一句“我打死你”“我捶死你”这样的话语,有时候还会真的动手,要是有一点点没有合了孩子的心意,他就对你拳打脚踢。在家里对父母是这样,就连去了幼儿园,也经常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动不动就让别人的家长找到家里来告状,但其实家里的大人没有人有这种暴力倾向。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类似这种打闹的行为非常普遍。有时候孩子动手并没有任何的理由,他们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想知道会有什么后果,或者想知道自己究竟能有多大能力。打完人,他们就等着即将发生的后果。对孩子来说,打人也是一种游戏。
另外,孩子会动手打人,也带着强烈的情绪因素。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试着融入孩子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每一天宝宝都在努力学习着各种新的技能,但如果遇上他们不熟悉的环境或挫折后,打人就成了孩子表达失败感、借此发泄自己失败后的情绪的一种方式。
还有的时候孩子动手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卫,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合理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或者有人先碰了他一下,或者抓了一下他的脸,小孩子不愿意被别人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打人,或者有其他暴力行为,父母都不要因为这样而有过分强烈的反应。比如说大喊大叫或者以打孩子来威胁他,这样反而会变相地鼓励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因为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正好是向孩子证明了用暴力解决冲突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式,再怎么惩罚孩子都没有任何效果了。
父母要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是不能被容忍的,但要表示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出手打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要避免太长太唠叨的训导,可以通过举例给孩子说明。也不要强制孩子去向别人道歉,越是这样孩子越会反感,以后可能依然会再犯。可以换一种做法,父母可先对被打的小朋友表示一下关心,并且让孩子看到你的关心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用自身的行为给孩子做出典范。
让孩子有了学习的对象后,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能够替代攻击的方法,对于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来说,使用语言是一个不错的方式。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动手,可以跟小朋友说:“借我玩一下行不行?”“我和你换着玩好不好?”“你别抢,你跟我说你要干吗?!”……在短时间内,孩子不一定能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忍耐性,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本文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授权摘自《80后父母育儿宝典》
文章关键词: 敏感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