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亲子中心 > 强生婴儿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问题与处理

 育儿要准确把握奖励与惩罚
 2003年8月29日 10:51 《妈咪宝贝》

  3岁的小华,特别喜欢扮鬼脸。他先用两只小手捂住脸蛋,然后兴奋地喊着:“妈妈,快来看我。”只见他迅速地用食指扒开下眼皮,再把小指伸进嘴巴里,样子十分不雅。由于比较逗趣,所以,每次小华一扮鬼脸,妈妈就说:“难看死了!”然后是一连串的笑声,再用手轻轻拍小华的脸。而且,每次客人来,妈妈就诉苦说,小华很爱扮鬼脸丑死了,小华听到就马上做出鬼脸,于是大家都笑成一团。妈妈却又抱怨,每次叫他不要做,他都不听。

  王西由于工作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伴4岁的女儿小君,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就尽量买给她,希望她能快乐。可是最近,只要她周末因工作而外出,小君就哭闹得厉害,甚至摔玩具、丢糖果,妈妈忍不住骂她、打她,她反而不闹了。可是妈妈一走,小君就又哭了。到后来,周末只要看到妈妈不和自己玩,而要外出办事,小君就哭,妈妈不得不多停留,好处罚她。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出现过。也许有些父母感到很无奈。其实,仔细分析便能看出,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混淆了奖与罚。小华的母亲虽然不希望小华有不雅的举动出现,但是他扮鬼脸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母亲即时的制止,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于是,别人的关注就变成幼儿行为最好的奖赏。至少,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这么认为。小华怎么会舍弃、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况,是因为母亲工作忙,因此希望以物质的给予来弥补对小君平日的疏于照顾,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妈妈在一起。对她来说,买更多的新玩具则意味着孤单寂寞、亲子分离。所以,小君就会用哭闹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争取亲子相聚的时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多半在幼儿期定型。运用奖励和惩罚的目的,在于增强孩子的好行为,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当然这种好坏行为表现的评判,每位父母是有不同的标准的。专家为我们设立的原则是,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社交人际关系,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

  是非善恶的社会规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会的。但是,孩子有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却是由父母间接鼓励而增强的(如小华的例子)。因此成人的态度与智慧相当重要。虽然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大家都很明白,但做得好的确不容易。何况什么才是恰当的奖惩方式与时间,更是父母较难把握准确的。

  适当的奖励

  奖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孩子也不例外,具体的称赞他们所表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孩子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大人对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孩子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过度的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消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孩子做好事的动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的乐趣,而有了某种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奖励孩子多洗袜子,给孩子买光盘。等孩子再洗袜子时,很有可能是为了光盘,而洗袜子本身的乐趣已经大大减少了。

  ·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如果先让孩子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谨慎使用惩罚

  谈到罚,很容易的让人联想到体罚,事实上剥夺特权(如晚上不能看卡通片等),让孩子感受到外界不舒服的压力等后果,也是处罚的方式。关于体罚,有些专家认为,适量的体罚是可行的,尤其幼小的孩子对语言的了解能力不是很好,而父母的表达能力可能也不是非常成熟时,体罚可能就是最直接而有效的处罚方式。

  但更多的专家认为罚的途径很多,不一定完全应用打的方式,尤其对具有攻击性的小孩更应避免,因为打本身就是一种攻击行为的示范,会让孩子模仿到或误认“打”本身就是处理事情的一个技巧。对于这类型的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约束,比如他出手打人,父母就抓住他的手腕,并告诉他“乖宝宝不打人”,马上将这个行为制止——

  ·父母不应带着情绪来处罚孩子,否则除了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更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纠正、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实施惩罚时,要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不要只是告诉他“这不行”,因为这样孩子没有真正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矩,处罚也失去了意义。

  ·避免让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到处罚的原则。因为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场,孩子做错事时,要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就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无法坚持,只好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温和的坚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温和的坚定是重要的原则。孩子都在试探父母规则的临界点,父母如果没有坚持,孩子就会一再得寸进尺。所以只要原则确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对2、3岁的幼儿,也要耐心跟他们一起约定原则。这些原则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许诺。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给你吃饭。”“你要好好睡觉,明天就买一个高级的电动汽车。”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承诺无法实现,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没关系!

  以下是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矫正孩子行为时,应注意的事项——

  ·父母要有权威,不一定要严厉。在爱的基础上,相当的严肃是必须的。

  ·行为目标要具体,而且适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坏行为的矫正,不是说或示范一次就可达到,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所以父母应有耐心,了解孩子的状况,陪伴孩子度过困难。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为列成表,贴在墙上,孩子做到了就标个记号(如给贴纸)累计一定数量可换得更大些的奖赏。这样可增加孩子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孩子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正确和规范的。只有依靠重复不断的练习、他人的鼓励或得到处罚后的经验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确的观念,掌握灵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关心,便是发挥奖惩作用的最佳基础。-

  文/赵宇



    关键字:奖励  惩罚  犯错误  问题处理  纠正  家教指导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父母指导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130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