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家庭教育

 帮助你的孩子坦然面对死亡
 2004年04月07日 09:17 《聪明宝宝》

  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话题,不要低估“死亡”情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破坏力;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分享悲哀,为的是让孩子更加懂得生命、珍惜生命。

  虽然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生活中的“黑色”总是不期而至,比方死亡。宠物因病或意外而死去,身边的伙伴和亲人故去,还有新闻报道中的天灾人祸,都让孩子遭遇“死亡”。孩子因为年龄小,心理承受、调节的能力差,常常不容易摆脱悲痛情绪,并且有时表现异常。

  5岁的真真,每天都和邻居小朋友美美一起玩耍。两人几乎是形影不离,一天,美美因为意外车祸离开人世。真真整整一个月精神恍惚,晚上常被噩梦惊醒,真真的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的父母担心极了。为了让真真忘掉这件事,他们搬了家。但是真真仍然有这些症状。最后在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真真才恢复正常。

  真真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很多问题。首先,在美美去世后,真真的父母忽视了孩子最初的一些异常行为,没有及时给予真真充分的安慰和关注,延误了修复心理创伤的时机。其次,父母在意识到,美美的死亡对真真带来的影响时,选择的是“搬家”这一回避策略,而不是真正解开孩子的心结。

  那么当孩子遭遇“死亡”情境时,父母到底可以给孩子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坦然面对死亡呢?

  细心留意孩子的变化

  父母首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是否有变化,看看是否有以下情况发生:

  ·不相信自己喜爱的事物已经永远离开自己,坚持他们还会再回来

  ·身体产生不适:没食欲、呼吸困难、做噩梦等等

  ·觉得自己是被过世家人抛弃的小孩,甚至会对他们感到生气

  ·觉得小宠物,朋友,家人过世是因为自己不乖、自己乱讲话造成的

  ·模仿故去亲人的行为或特征

  ·变得容易紧张

  ·担心以后没有人照顾他、疼爱他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別乖、特别顽皮或故作坚强

  如果孩子没有这些表现,那也并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没事。因为,有些孩子生来反应比较慢,可能当时看起来还一切正常,就像真真一样。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精神支持与指导。如果孩子出现这些表现,哪怕是轻微的表现,家长也要引起注意,采取措施。如果孩子的表现异常,并且很严重,一定要求助医生和专家。

  [BOX]聪明锦囊:

  瑞士精神病学博士Elisabeth Kubler-Ross在1969年提出,人面临死亡时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否认和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事实。然而孩子会依据孩子与离开他的人事的依附关系的深浅,和孩子的人格特质,以及过去处理悲伤经验的方式等而不同程度地悲伤。

  家长应该做什么

  不要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话题,不要低估“死亡”情境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破坏力;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分摊悲哀。不管家长采取什么行为方式、什么态度,家长都要明确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懂得死亡的基础上,更加懂得生命、珍惜生命。

  一起“哀悼”,疏导悲伤

  哀悼意味着一种情绪——死去的生命给自己带来悲痛;哀悼意味着一种表达——告诉自己失去某人某物的事实;哀悼意味着一种告别——告别一段曾经建立在死去的和自己的之间的关系。成人世界中的哀悼有参加葬礼、祭拜等宣泄途径。但孩子的哀悼需要却常被大人忽略。所以,面对哀悼,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言語、绘画或黏土等媒介,让孩子“说出”內心的悲痛甚至悔恨等情绪。但要注意的是成年人自己首先要冷静和坦然面对,不要显示出过度的悲伤,以免感染孩子的情绪。

  分享面对“死亡”的经验

  如果死去的生命也让父母伤心,那么请父母不要介意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和孩子一起哭以下也没关系。因为,死亡常常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和无助。父母对死亡的反应,可以让孩子感到,别人和他有一样的感受,他不再孤零零地面对“死亡”。同时,父母可以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怎么度过这个阶段。

  纠正孩子不正确的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认为,意外是自己造成,而长期处于内疚中。这时,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并不可怕。只要能承认错误、负起责任,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例如,孩子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小宠物,所以导致意外发生。那可以让孩子参与一起为小宠物料理后事,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在补偿自己的过错,在负起他应该负的责任。内疚可以得到减轻。

  客观解释“死亡”

  大人如果发现孩子对“死亡”产生疑惑,不能理解时,应该主动和他讨论。如果大人在言语中回避死亡,会让孩子更加觉得死亡是一件神祕又可怕的事。他会把以后遇到的各种不好的事情,都统统归因于这个理由。

  [BOX]聪明提醒:家长不该做的事

  1.不要刻意避免和孩子讨论死亡,或当作事情没有发生。

  不要避免告知他事实,甚至编造其他事实,。种善意的谎言,只能拖延孩子等待的时间,她的不安情绪会加重。例如:故意转移话题;或者说“某某在別的地方”。

  2.不要故意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悲伤哭泣是每个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释放后,要用各种途径来排解心中的创伤。不要消极地让孩子不要说,或不要哭。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后,您会意外地发现孩子坚强了。

  3.不要对死亡做不适当的解释。

  比如说“死掉就像睡着一样”。有时孩子会害怕自己也在睡梦中死去。对孩子的解释应避免引起另一种恐惧。

  文/王烨芳、程洁 专家/金武官上海市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关键字:孩子教育  面对死亡  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孩子家教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