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失
 2004年12月15日 21:22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不受约束的想像才能显示思维的质量。

  过分的宽松自由、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其副作用往往是道德约束的流失。

  美国大人不喜欢政府管,孩子不喜欢父母管。“想干什么,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就笔者在匹兹堡游乐场所见,蹒跚学步的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不要父母扶,自己爬起来拍拍手,说:“I am ok.”(我很好。没关系)。其父母眼看着孩子爬高就低非常吃力,也不去帮忙,自管自聊天。只有在孩子表现出惊人之举时,他们才夸一句:“干得不错。漂亮极了!”除了教孩子见了人问好要有礼貌外,孩子想玩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看来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从幼儿时期已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传统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美国社会充满活力与他们依附性少而独立性强、循规蹈矩少而创造性强的民族传统有关。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必然给社会带来生机。

  在美国,儿童上学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十岁左右的孩子一般是九点以前入学,下午三点就放学了。中午有免费午餐,来去有校车接送。在课堂上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其中一半还是做课堂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动脑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作业在课堂上用电脑完成,很少把作业带回家。如果有作业,也仅仅是让他们用电脑做个生日贺卡,或者做些折纸手工、画些简单图画,都是孩子们感兴趣、乐意完成的事情。如果不乐意干,也不勉强。一放学就可以抱上篮球或者穿上旱冰鞋,或者带上水枪,到游乐场玩。美国的孩子感觉不到所谓学习压力是什么滋味。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50年代),国内追求升学率的风气还不算太盛,但那时就总有课外作业。有一次因为老师讲除法时自己开了小差,回了家问母亲六除以三等于几。没上过学的母亲想当然道:“那还不简单,六个除过三个,当然是三。”按照母亲的思路完成作业,被老师训斥道:“你怎么这么笨,除法和减法是一回事儿吗?”在美国是决不允许这样训斥孩子的。他们的教育思路是培养学生的自信,想方设法打开其思路,活跃其思维,而不要求循规蹈矩,惟老师的命是从。即使学生把四加三加成八,老师也是以表扬的口吻道:“啊噢,这倒是个新鲜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再算算四加四等于几呢?”学生在表扬声中和训斥声中,其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必然不同。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也一般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感情的。比如德瑞娜的好朋友要回家了,德瑞娜因为留不住朋友而急得掉泪,德瑞娜的妈妈决不会以“没出息,哭什么”来训斥,而是这样劝慰:“噢,可怜的德瑞娜,你的朋友要走了,你很难过。离开自己的朋友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可是,她的妈妈也许正等得她焦急呢……”他们认为“别哭”、“不要这样”、“多讨厌”之类的命令性口吻压抑幼小心灵是束缚孩子天性的,而一般以“应该怎样”、“不妨试试”来诱导孩子。有的学校甚至不让学生知道彼此之间的考试成绩。因为让学生互相知道考试成绩,就会伤害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自卑,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他们的课堂讲授也不是刻板的老师讲授学生听。不要求学生正襟端坐、寂然静听,而是可以自由发问、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后上台讲解。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学生死背多少知识、信息和数据,而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人人都要上讲台,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比如语文老师让学生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剧本《恺撒王》,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剧本的得失,有的学生说剧本结尾写得不好,怎么能在结尾时让这么多主要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在同一幕中死去呢?太不真实了,太草率了。有的同学就认为写得好,死的人多才能突出悲剧效果,有震撼人心的作用。在高中“美国政府”课(公民课)中,有的老师做得更绝。他对学生宣布他要参加联邦参议员竞选,让学生帮他制定竞选章程、印传单、拉选票、挨家挨户游说、接受媒体采访等。这样授课,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另一方面大家又互相交流,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经过大家讨论和身体力行,各人的思维必然得到升华,从而便于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美国学生从来不懂得“害羞”是什么,教师也很少用一个尺度来衡量谁对谁错。同一考题,允许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学生,如果考试答案与老师的完全一样,只能得六七十分,而学生答案中一旦有点儿新见解,就会得高分。他们认为想像力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教材的讲解到考试一直都鼓励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像,想像越离奇越受到赞赏。比如上艺术课,老师不规定你画什么、怎么画,一切由你自己想像发挥。学生写作文也主要看你有无想像力,想像力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不离谱就会受到赞赏。

  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不受约束的想像才能显示思维的质量。美国人创造性强,正与他们的教育导向相辅相成,有想像力才会有创造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和宇航技术,都是以人的想像力为推动器和润滑剂的。美国的这种教育思路已经使他们在商业竞争、艺术创作和科技领域取得很大成就。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利弊相连。过分的宽松自由、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其副作用往往是道德约束的流失。美国在道德抉择方面让学生自由取舍,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盲点。1983年美国教育部报告《一个陷在危机中的国家》一出,震惊朝野。这篇教育评估报告内提到:“我们社会的整个教育基础,已被侵蚀到足以危害国家及人民的地步……”有超过50%的中小学生,其语文、科学、历史、地理及数学成绩不及格。学校由培育英才、敦品励学的学府,变成了“令人失望的工厂甚至战场”。缺乏纪律性、学生打架、帮派介入、吸毒等使学校行政焦头烂额。据儿童法律诉讼基金之统计,全国每8秒钟就有一位学生辍学,而每67秒钟就有一位未婚少女学生怀孕(见1997年7月7日《号角报》美国中小学教育专题)。

  尽管克林顿总统宣布教育改革将不遗余力,在1997年2月4日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要使美国人拥有世界上最佳的教育,并提出十大行动纲领(一、订下严格的全国教育标准,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四年级阅读测验及八年级数学测验,以确保学童有熟练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使每一间教室内均有肯奉献且有才能胜任的教师。三、每位学生在读完三年级时有良好的自行阅读能力。四、扩充“提前入学计划”,并促请父母及早为孩童的学习投入心力。五、扩充“自由选校”及提高公校的效能。六、确保学校安全,有纪律,无毒品,并能灌输美国良好的价值观。七、协助支持学校的兴建和现代化。八、为勤学绩优的学生打开大学校门,使十三年级和十四年级教育似高中教育一样普遍。九、整顿联邦职训,使其成为单纯的技能奖励,增进成人的教育机会和素质。十、在2000年前,使教室和图书馆能连接国际网络,并协助学生具有科技常识,不至于成为科技文盲)。

  但明摆着的是,除了第一条和第六条有针对性外,其余八条都患有同样的毛病:不能对症下药。美国教育界的红灯一直闪亮,原因不在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工作者不足,也不在学校不够和不够高科技,关键是美国式的自由带来的顽疾无法医治。即使是有针对性的第一条和第六条,“要有严格的全国教育标准”和“有纪律、无毒品”等能够实行,也恐怕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教育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有密切的关系。社会若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教育就立不起根基。比如所谓性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讲授生理和生物学。虽然各个学校性教育的课程不尽相同,但主流方向是强调和推动性自由。这从“性知识及教育理事会”(SIECUS)的立场可见一斑。SIECUS于1993年出版的《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全面性教育指示》中清楚指出:人从婴孩即开始有肉体上的性需要,所以儿童有绝对权利去知道性知识及享受性行为。所有的生殖权利,包括堕胎权,皆是基本的人权。所以不论任何年龄,或怀孕到哪一个阶段,都应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堕胎权,而无须他人的同意。同性恋行为无所谓对或错,乃是正常和健康的另一类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性教育的主流是鼓励青少年安心地去享受性行为,只要做足预防功夫便可(防怀孕、艾滋病和性病等)。就笔者在美国一年(1997年8月—1998年8月)所见,克林顿的教育改革基本未见成效。美国森林公园和社区游乐场常有让正统的中国人不敢正视的风景。前些年美国的母亲们在女儿14岁的时候就得教会她们怎样使用安全套,现在的“进步”是更多的美国少女在12岁就懂得这些知识了。1997年7月7日《号角报》载:“最近发生的高中女生在毕业舞会中自行生产后把婴儿丢弃,再回到舞会中继续欢乐跳舞的个案,人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件事不是首次发生,数月前就有两位青少年将他们初生的婴儿杀死,并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远不是问题本身,它对美国的教育方针是最大的挑战。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情人——白宫的大学实习生莱温斯基小姐在她与总统的事情败露后,很快就出了自传。有人骂她几乎毁了一届政府,可悲的是她还自命是挫败天下第一男人的女人。更可怕的是以美国青少年的价值观评判,恐怕更多的人对莱温斯基小姐是仰视而不是俯视。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民族缺乏良好的道德典范和标准,是难以承载其所取得的成就的。与之相反,高科技常常给犯罪带来更大的方便。在笔者旅美的一年中,就曾听说过三例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招致枪弹扫射,酿成流血案件。一例是克林顿出山的阿肯色州某小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因为感觉班内女生不爱理他,心内怀恨,就约了他表弟伺机报复。他的表弟常跟其爷爷打猎,练得一手绝好的枪法。这天,他让表弟带了冲锋枪埋伏于树丛中,自己则拉响了学校警铃。教室里老师同学正在上课,听到警铃大作,以为有了险情,纷纷跑了出来。藏在树丛中的小神枪手立即扣动了扳机,当场有一位老师、四名同学饮弹而亡。结果是两个杀人元凶还不到受审年龄,只得关在监狱里丰衣足食养着,根据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法规,还得为他们请教师上课。当记者采访他们时,一个说:“监狱也没什么特别,只是鸡腿不如比萨饼好吃。”另一个说:“我想见妈妈。”可见他们根本不知道事态的严重,不懂得自己这是干了什么。另一例暴力事件发生在美国罗得岛一家华人海鲜餐馆,是一起亚裔青少年斗殴枪击事件。发生冲突的是两伙到餐馆就餐的青少年,一伙人围着餐厅后门靠窗的大圆桌,另一伙人坐在餐厅靠洗手间的贵宾室。两伙人无怨无仇,当大圆桌的这伙人上洗手间经过贵宾室时,发现贵宾室的青少年以“不友善的目光”看着他们。于是,也以怒目相视。目光的交恶渐渐引起争执,在双方互不示弱、互不相让的情况下,由舌战变成了大打出手。最后其中一伙青少年跑到停车场取上手枪(美国法律规定枪械必须放在小车后箱内),向另一伙射击,五名青少年中弹倒地,酿成严重刑事罪案。第三例暴力事件发生在尤金的一个小镇,也是因小事导致枪杀,这里不一一尽述。值得一提的是华裔青少年在北美向来有温良恭让的乖好形象,近几年因暴力事件不断增加,已使其在主流社会的印象大大改变。可见暴力事件的发生并不取决于哪一类人的本质因素,而是这块土壤上必然滋长的产物。

  为了不受其影响,我认识的几家美籍华裔家庭干脆不让孩子们上学,在家里学习,由妈妈来担任小学、初中教师,孩子们定期参加社区考试。她们认为:在未上高中的前青春期为可塑期,孩子养成勤学习爱思考的习惯,在考试成绩上找到自我肯定和满足,进入勤奋向上的角色,就不容易沾染其他诱惑了。但是,孩子们没有同学间的交往、没有集体活动中的配合,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又是局限。总之,美国自由引发的顽症正困扰着重视教育的家长,美国当局正绞尽脑汁寻求良方。



    关键字:尊重孩子  个性  栽培方式  教育思路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教育思路新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 论坛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育儿知识搜索


宝贝精彩专题

·胎儿发育周周看
·准妈妈护理手册
·产妈咪全呵护计划
·意外伤害急救对策
·关注防辐射健康
·家庭护理完全手册
·宝宝上日托or全托
·珍惜压岁钱的民俗
·张仲华早教专栏
·宝宝何时上幼儿园
·十万个为什么小学
·张仲华教授专栏
·你言我语话早教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26-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