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正文

 父母之道:引导孩子学健体(2)
 2005年09月13日 10:00 《父母之道》

  二、让孩子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

  伟大的动力是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引导孩子学会健体,必须首先让孩子认识健康的重要。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一些基本道理,弄清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幸福与健康的关系、健康与锻炼的关系、锻炼与人格形成的关系等等。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有身体,何谈生命?健康是身体发挥载体作用的前提,没有健康怎能充分闪烁生命之光?

  对于这个基本的道理,要随时随地讲,经常不断地结合实际强化灌输。一般说来,孩子都喜欢名言警句,大人应充分利用孩子这个特点进行教育。要利用人类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名人名言,来讲清“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基础”这个大道理。阿拉伯有句谚语: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说:“身体好而智力不足的人是次品,只有智力而身体不好的人是废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这样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爱默逊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欧文说:“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精力充沛和它带来的饱满情绪,既然比任何其他事情在幸福中占较重要的地位,那么,教人保持良好健康和饱满情绪就比什么都重要。”他还说:“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影,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理想的人是品德、身体、才能三位一体的人。”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体育对于儿童的脑力紧张不会增加负担,相反地,它在脑力作业之后起一种松弛作用,使脑力得到特殊的休息。 陶行知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儿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性、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决于他的生命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他还说,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徐特立说:“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这必须从年轻时期就打好基础,随时随地去锻炼身体。”在清华大学曾有个“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其出处,有人说是“在体育家马约翰教授的影响下”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原文是“毕业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也有人说是蒋南翔先生出任校长时向学生发出的号召。也许这两种说法都是事实。

  根据我的体会,帮孩子了解这些道理,还有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那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我这绝不是要重弹“全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老调,只是在为家长帮孩子解决对健体的认识问题出主意。《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不是毛泽东作为领袖时的著作,而是在他还是个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时的真知卓见。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前的1917年,你的孩子一定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专家指出:“纵观诸多体育与吾国吾民的论说,或许,最为透彻、精到、鞭辟入里的著述当数一代伟人毛泽东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博引古今中外事例,论述体育运动的意义、功能、重要原则,抨击陋习时弊,探索人生价值,闪烁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光芒。‘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呼唤强国强民,力图冲破学校沉重柔弱氛围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今天,我们重读此文,仍然“觉得该文是针对时下教育和社会中依旧存在的重文轻武的弊端而写的,其振聋发聩的呐喊和切肤入髓般的痛感,对今天的教育状况来说,仍应该说是中肯的,对我们改变教育中存在的轻视体育现象,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章谈到,旧中国教育界,文弱风气积重难返。一些有学问的人以四体不勤为荣,不屑于谈体育,认为那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的事。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置体育课、革除几千年的旧体制是一大进步。但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并没有改变以往“详德智而略于体”的状况,“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偏于智”,学校“课程密如牛毛”。“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由于不重视体育,学生体质弱不禁风,有的学校不注意饮食卫生,学生缺少基本学习条件,教室无光线,桌椅高低不合学生身体……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写此文之前,毛泽东在1915年冬给黎锦熙信中就曾写道:“弟在学校……见此非读书之地……心中实在太悲伤。”

  年轻的毛泽东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千年来重德智轻体育的旧观念,走体育强国之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全篇《体育之研究》着力倡导“身心并完”的全面发展思想。

  毛泽东运用物质第一性的原理,阐明了体育的重要性。“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隳矣,”“体者,为知识之载而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毛泽东认为,体育之效,第一,强筋骨。“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以转强。”第二,增知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第三,调感情。“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第四,强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因此,“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

  毛泽东认为,我国教育界历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偏见,这偏见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他指出这样的学校,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天。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一千多年来,整个社会风气皆为重文轻武,这是必须彻底予以扭转的弊端。“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民众体质被列强讥为“东亚病夫”。这体质不仅无法增强国防,抵抗外侮,而且无法使国力强盛,民族振兴。放眼纵观诸国,国家的富强不仅与经济、科学技术有关,而且与民族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国自拿破仑统治欧洲之后……都仿效古希腊,加强体育工作,制定了国民体育法,增设体育场馆,扩大投资,引进人才,把体育训练作为国民义务之一。在不很长的时期内,这些国家也出现国力强大、武风盛行。

  毛泽东对此感慨地写道:“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然而看看中国,“虽知运动当行之理,与各国运动致强之效,然旧观念之力尚强…… 故不好运动。”因此,毛泽东认为必须以“根本变换全国之思想”,学习外国强国之道,加强体育,提高民族素质。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毛泽东把身体的功能价值与个人建功立业和国家兴衰的关系给予了深刻的论述。

  总而言之,《体育之研究》堪称中国近代之罕见的辉煌之论,其立论可以说是全面深刻。该文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即“身心并完”。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此文正是他的健身信条,他终身都积极提倡体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

  我认为,为引导孩子学会健体,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适当时候,和他(她)共同研读一次这篇文章。这是并不太费劲的事,其深远影响作用却不可估量。事隔半个多世纪了,我们在“身心并完”方面依旧是“重文轻武”,可见,这个陋习、传统、偏见的影响是何等的顽固、沉重和深厚。也可见,改变这种具有深厚的民众心理积淀的陋习,仍需长时期的不懈努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键字:父母之道  健体  家庭教育  引导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9,770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