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婴幼儿 > 父母与家教 > 《发现母亲》

 烛光里的母婴
 2006年07月11日 10:48 《发现母亲》


  达·芬奇: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躯体──夸美纽斯:孩子从出生到6 岁应当由母亲来教育──洛克: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卢梭:母不母,则子不子──乌申斯基:最初几年形成的性格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 岁前奠定的──蒙台梭利:儿童头3 年的发展可看作人的一生──井深大:教育真正重要的时期是无限接近零岁的时候──老威特: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维纳: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穆勒:由于父亲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25
年问题的重要程度往往同它被忽视的程度成正比。人类社会的发展似乎永远存在并证明着这样一个悖论,母婴规划便是如此!

  早在两千多年前,几乎是人类知识文明的肇始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他的《理想国》里开始阐述母亲的重要。之后,对母亲教育的研究与论述代有新论,不绝如缕。文艺复兴后更是如此。15世纪意大利教育家威尼斯就写出了《儿童教育论》;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比维斯写出了《基督教女子教育论》,北欧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写出了《幼儿教育论》。

  不仅如此,此时许多人文主义大师也都阐述了他们对母亲与孩子教育的看法。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人类科学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困难就是儿童教育;”而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更是在他的《手稿》中精辟地指出:“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躯体……,母亲的愿望对其腹内的胎儿不断产生影响……,母亲的意志、希望、恐惧以及精神的痛苦对胎儿的严重影响,大大超过对母亲本身的影响,不少胎儿因此丧生。”

  17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认为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发展和形成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号召所有的母亲要正确地培养和教导儿童,并且断言,人在以后的教育效果是由他在童年里是否进行了正确合理的与轻松愉快的教学与教育来决定的,因此,孩子从出生到6 岁应当由母亲来教育。为此他提出了母育学校的构想,并且还特地为这个时期的母亲和孩子编出了相应的教材。

  与此同时,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写出了早期教育的名著《教育漫话》,他在这本书里正确地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那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到了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这部教育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指出:“最初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这最初的教育无可争辨地是属于妇女的事情:如果造物主要把这件事情交给男子,那他就会给男子以乳汁去哺育小孩。”针对当时母亲们轻视育儿这一头等责任的状况,他极为痛心地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了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如果血亲之情得不到习惯和母亲关心照料的加强,它在最初的几年中就会消失,孩子的心可以说在他还没有出生以前就死了。”

  这个时期,西方教育家已经不满足于经验性描述性的论述这一问题了,瑞士杰出的儿童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在1774年对他一个3 岁前的孩子,用日记法记下了大约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并发表了《母亲必读》。

  进入19世纪,人类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最待开发的领地,教育家们不仅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阐明,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也提出了越来越具体的设定。

  俄国杰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大都是在人一生的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且在这几年内在人的性格中所形成的东西是很牢固的,它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美国教育家阿诺德·格塞尔说得更具体:“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的速度非常快,6 岁前,大脑的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以后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将永远不会再象形成学前发育阶段那样迅速发展了。我们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智力健康的基础了。”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 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6 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

  更多的教育家、科学家、作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或体会,认为孩子的一切在5 岁前就已形成并决定了。

  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这样说道:“我难道不是在那一时期里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东西吗?那时我获得了如此多的东西,并且如此地迅速。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获得的东西都及不上那时所获得的百分之一。从5 岁的我到现在的我之间只是一步的路程。从新生儿到5 岁之间则是巨大得骇人的距离,而从胎儿到新生儿之间却是无底的深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 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还要继续进行。人的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 岁以前就已绽蕾。”

  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孩子在3 岁前的教育甚至已经决定了他的一切。

  杰出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出生后头3 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 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 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 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著名法国儿童教育家洛朗斯·佩尔努说:“孩子3 岁以后一直到青春期,在他的生活中,再也不会有象第一次微笑、说第一句话、迈第一步这样值得注意的事件发生了,再也不会有象智力显露和自我发现这样重要的情况出现了。他的主要品质已经形成,基础已经打好,只要对它们进行精雕细刻(如平衡)和加以发展(如智力)就成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伯顿·L·怀特甚至断定:“如果一个3 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益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 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这个判断会有一些例外,但是‘开端与追踪’处境不利幼儿发展计划(美国旨在帮助贫困儿童补偿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成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教育补偿计划──作者注)和其他补救计划的研究结果,都明确支持这个适合于美国多数儿童的意见。”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1966年提供的报告指出,到6 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发展了他们成年后所有的智力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过去的那种将6 岁视为正常入学年龄的做法已经过时,“所有的孩子自4 岁始都应有公费入学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强调:“生命最初的三年很可能比第四年或第五年更为关键。但是,关于这样小的孩子如何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加以教育,人们所知太少。因而帮助父母或未来的父母改进家庭生活方式的努力可能更为实用。我们强烈倡导这种努力。”

  可是,就是3 岁也同样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科学家们所摈弃,他们提出了更加绝对的零岁教育。

  日本杰出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智力发展的递减规律:如果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儿童可以发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百,但是,如果从5 岁开始才进行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儿童也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80%;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智力发展所受的阻力越大。

  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和他的芝加哥大学同事所做的研究论文指出:人的智力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根据他们对17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智力来看,大约50%的智力发展是在胎儿期到4 岁之际完成的;30%是在4~8岁时完成的,大约20%是在8~17岁时完成的。换言之,智力在人生的最初4 年中的发展等于随后13年中的发展。或者说,到了8 岁,不管孩子上什么学校,处于什么环境,他心智能力能受影响的余地,只有20%。

  创造出“井深理论”从而享誉教育界的日本儿童教育家、企业家井深大认为,过去的教育都是从孩子懂话的时候开始,但是这种教育已经迟了,因为在孩子会讲话之前,他就已经获得了比利用语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东西,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既不是《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太迟了》,也不是3 岁。真正重要的时期是无限接近零岁的时候。至于妊娠期,更是有许多必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果存在着培育精神、性格或气质的时期,那么,就是在懂语言前这一段时期。” 科学的发展似乎总是比教育家的猜想与实践还要超前与迫切,在70年代,科学界还认为母亲的大脑和胎儿的大脑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纤维相联,因此,无论母亲的大脑受到什么样的刺激,对胎儿不会直接产生影响。

  但是,到了80年代,科学就已经表明母亲与婴儿之间传递着一种与电信号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信号,母亲一紧张,其内分泌就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婴儿体内的血液成份的浓度也就发生变化,直接对胎儿的状况产生影响。

  因此,胎教不再是一种无稽之谈,因此,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胎儿大学”,因此,继“零岁教育”之后,又提出了“负1岁教育”、“负2岁教育”……

  那么 ,上面这些是否仅是教育家和科学家们的呓语呢?不是!事实比理论更加神奇。

  小威特生下时并不称心,邻里都认为是个白痴。老威特在悲伤的同时没有放弃教育,在他更加细心的教育下,这个傻儿子不过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八、九岁时就已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 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 岁那年入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最终成为但丁研究的权威 。

  作为教育者的老威特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他说:“即时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是爱尔维修的话。我在儿子没生下来之前就相信这一说法,并常常向别人宣传。”“我一向认为,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材。由于我教育的结果,使我的孩子成了这样的青年 。”

  或许有人认为老威特在吹牛或卖乖:孩子成才了,做父亲的当然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有人存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位早教的获益者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杰出的数学家维纳是一位早教的获益者,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记住这一点: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 ,即使我们后来 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开始讲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他的第一外语。从出生到两岁这一段期间,是取得新知识的旺盛时期,这是在后期生活中无法比拟的,不管他是个天才或是个低能者都是如此。……就我而论,我开始认字看书的年龄,还不到其他许多儿童牙牙学语的年龄 的二倍。(维纳三岁半就已经开始看书 ──作者注),这是事实。”

  而另一位早教获益者,杰出的哲学家穆勒在他的自传中说得更加详细:“关于我接受教育过程中表面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我幼年时代,父亲尽极大努力授予我被认为属于高等教育的知识,这种知识在成人前是很少得到的(如果 能得到的话)。实验的结果表明,实施这种教育并不困难,同时充分说明 ,让小学生接受一点点拉丁文和希腊文知识,用多年宝贵的光阴,这是多么值得惋惜的浪费啊!由于这种浪费许多教育改革家便产生错误的见解,要在普通教育中完全取消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课程。倘若我生来理解力特别敏锐,或者记忆非常强而精确,或者性格特别主动,精力特别旺盛,那么对我的试验可能不是结论性的;可是我所有的天赋并不在一般人之上而在其下,凡是我能做到的,无论哪个具有中等智力和健康体格的男孩和女孩肯定也能做到。如果说我学业上有所成就,应归功于父亲赐予我的早期教育,当然还有其他有利条件,公正地说,由于父亲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25年。”

  多么可怕又是多么神奇,仅仅是由于父亲的早期教育,一个人的开始时间竟比他的同代人要早25年!



    关键字:母婴  母亲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1,400,000篇。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