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教育与我们的时代

  当我们关注“别人的教育”中种种颇具诱惑力的个体感受时,别忘了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提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是什么?他们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成长?我们的教育话题,在中国大跨步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我们个人身为母亲和记者的双重身份来说,在思考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们面对种种迷惑,试图把它放到更大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来观察这个问题,希望能寻找到宽慰自己的答案。

  从陈晓的自身经历来说,当她的孩子面临上小学时,她忍不住感到焦虑。当我们的访谈家庭历数公立教育的种种不愉快,我们听得越多,就越希望从这种现象背后去寻找任何可能的答案。陈晓从自身经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从家中19 楼的窗口往外望去,是北京五环路边的土地。两年前搬来这里时,还是一块一望无垠的荒地,高高低低地长些杂草,搬迁后剩余瓦房的半壁残垣零落其间,标记着这里曾经有个村庄的历史。地的尽头接着山坡,山肩后面,还能隐约看到深深浅浅的绿色,让人想象无边无际的田野和乡村在山坡另一侧安静地展开。

  两年里,这片土地的面貌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一大片厂房像庄稼一样,从荒地两侧向中间生长。蓝色钢瓦屋体的边缘,是一团一团尚待填埋的白色工业垃圾。远处田地和山坡的连接处被一条公路劈开,路上的车辆一天天增加。冬天下午六七点的下班高峰时,能看到车灯密密麻麻连成光流,在田地和山坡间闪烁。再远一点的地方,建起了轻轨。城际列车像根又短又粗的白色大昆虫,时不时在越来越密集的楼房和高压电缆的基架中一闪而过。

  这是工业革命在北京五环外制造出的最平常的景象。土地上鳞次栉比地生长出厂房、公路、电线杆。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还带来了大量人口的聚集。尤其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到2014 年,约有18万学龄孩子,比2011年增长了5万。为了应对教育高峰,北京市在三年前就开始规划新的中小学校舍的扩建,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 ~ 2014)》,提出在未来3年内,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 余所,提供超过16 万个中小学学位。城中土地已寸土寸金,计划中大部分新增的小学都是在原本城郊的地区。

  我家楼下的厂房、公路、住宅旁边,也新修了一所小学。虽然位置偏僻,规模不大,但外观上已和我30 年前上过的小学有天壤之别。我上的小学校舍极为简陋,虽然号称重点小学,但教室的墙上仅涂着白灰,没有任何装饰物。黑板颤颤巍巍地搁在木头的支架上,老师上课板书时常常要花时间来调整黑板的角度。教室的采光也不够好,阴雨天如果坐在最靠里面的位置,需要举起书本才能看清楚上面的字。操场是煤渣铺设的,如果奔跑时不小心摔倒,膝盖和小腿很容易蹭出一片血斑。没有图书馆,没有音乐室,没有一切带有现代社会标识的教学设备。

  而如今楼下这所小学是一个配备标准的新兴社区学校。面积不大,但区域分隔清晰,从上空俯瞰,一眼就能看明白:左边是教学区,L形筒子结构的五层楼房,黄砖白墙清爽干净,与小区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右边是一块标准操场,有400 米标准环形橡胶跑道,

  跑道围起来的空地是球场。这个球场竖着看,是4 个篮球场;横着看,则刚好可以当一个足球场。还有一个沙坑、一块排球场、一个投掷铅球的三角地。跑道边有一块LED 屏,运动会时用来展示比分,学校集会时播放视频。

  不可否认,远处那片厂房和楼下这所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小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让我们孩子的小学有更明亮的教室、更安全的活动场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获得教育的方式。这所地处五环路的社区小学提供的教育针对所有在这个社区拥有住宅产权的居民。对很多外地来京、并不具备多少社会人脉资源的年轻父母来说,这种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明确简捷的入学路径。这也是两年前我们从市区搬到五环路边的原因。

  我的孩子明年要上小学了,楼下这所学校将是他离开家,进入国家构建的教育体系的第一步。社区里流传着关于学校的诸多传言:这是一所对秩序要求非常严格的学校。为了安全,课间不许去操场上奔跑,甚至去厕所也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和脚印走。按规定下午16点半放学,但老师经常延长课堂时间,有的时候五六点才能离开学校。分数仍然是衡量和评价孩子最重要的标准。老师发给家长的短信里,最主要的内容还是通报测验成绩以及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如果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都不理想,家长也会成为被责罚的对象——曾经有老师要求表现不佳的学生家长去教室陪读一个星期……如果是30年前,家长可能会对这样很有上进心的学校颇为满意——严格地教学和管教孩子,以获得成绩上优先的排名,是当时学校和家长的一致诉求。

  但现在,这些传言却让我感到不安。公允而论,我自己就是在这种教育的氛围里学习并成长起来的。可是,当我的孩子也面临同样的教育境况,我却深深地犹豫了——他应当面对如此严苛的环境吗?

    本文由北京加博智业文化授权摘自《别人的教育》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