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高于父母

2016年03月25日 09:31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在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人生困惑。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让家长手足无措,甚至想不明白:明明对孩子照顾有加,孩子为什么还总是生病?为什么给孩子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他还是不满足,甚至不想上学,拒绝做作业?……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不是孩子的问题,一切问题都出在父母身上。从心灵的角度来看,作为我们的下一代,孩子的心灵中有着足够的能量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也就是说,孩子的灵魂是高于父母的,他们在以自己所能表现的状况来让父母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成就和拯救父母。父母要懂得从孩子的状况中看到自己的缺失。然而,现实中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及心态,却在不断消耗着孩子本有的能量,阻碍着孩子的发展,使孩子呈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家长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如此努力还活得这么辛苦,孩子不奋斗怎么办?家长们狭隘的观念、对现实的恐惧和焦虑,遮盖了孩子的优秀和贴心,表现出对孩子及孩子的未来缺乏信心:“孩子不懂事,不会关心自己的未来”“孩子缺乏自制力,管不住自己”“孩子还小,不知道怎样才会对将来有利”……于是,家长们开始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张罗未来,用控制代替了尊重,用命令代替了启发,用怀疑代替了信任,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灵魂,将孩子囚禁于自己爱的牢笼中,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口,自己却浑然不觉。

  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碰到很多。走进课堂的32岁的张女士,穿着讲究,工作体面,却不好好工作,生活过得一团糟,甚至抽烟酗酒。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她要求严格但缺乏信任。

  张女士上中学时的一天,一个女同学打电话找她聊天,但由于那个女同学的嗓音很像男生,又是个大嗓门,所以她接电话的时候,她妈妈依稀听见了电话里的“男声”。结果,她刚挂掉电话,就被妈妈审问了一番,一定要她交代那个“男生”的姓名班级住址等,还要追查“他”为什么给她打电话……这让她真是哭笑不得!她赶紧跟妈妈解释说打电话的是自己班里的女同学,不是什么男生,可是妈妈就是不信。为此,她气得泪流满面,妈妈却还说:“哭什么哭?是不是理亏啊?”第二天,就在她以为事情已经过去时,没想到妈妈居然直接到学校里调查,向她的班主任询问:“你们班是不是真的有个女生嗓音很粗,有点像男生?”

  妈妈的不信任严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与妈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然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她遇到自己的真爱时,妈妈却以怕她上当受骗为由,生生把他们给拆散了。最终,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却让父母很满意的人。她无比愤恨地对我说:“我也是有感觉、有思想的人啊!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可爱我就应该对我有信心啊!为什么不相信我的感觉,非要逼我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呢?”因为对母亲的怨恨,她开始自暴自弃,她想用摧毁自己的方式来报复妈妈,让妈妈后悔。

  妈妈也因为她现在的状况非常痛苦:“我是那么爱她,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她,好不容易把她培养得那么优秀,可她为什么要浪费生命?为什么不好好生活呢?”

  我让妈妈跟女儿互换位置,妈妈终于理解了女儿不被信任、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痛苦感受,妈妈向女儿道歉,在获得妈妈理解与信任的同时,女儿最终原谅了妈妈。在与妈妈做了彻底的沟通之后,女儿身上拥堵的能量得到了疏通,她决定戒烟戒酒,过好今后的每一天!

  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具备足够滋养自己的能量,孩子会自己找到生命的出路,既不要因为孩子出现问题而焦虑,也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信任,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赋,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生命蓝图。

  我们知道,信任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你相信什么就会拥有什么。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父母信任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你相信你的孩子是善良的,你的孩子通常就不会做坏事;你相信你的孩子是坚强的,你的孩子通常就会远离挫败、抑郁的情绪;你相信你的孩子是某个领域的天才,你的孩子通常就会在这个领域创造广阔的未来。

  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天赋与基础。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依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喜好,通过孩子的表现知道孩子的特长,然后据此来培养孩子。

  然而,大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灵高于父母”的道理,总是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也不能为自己负责。所以,他们总是不能信任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都是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的思想导致的。如果我们信任孩子,不对他大吼大叫,而是温和地对他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想玩。可不写作业就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你如果作业完不成玩得也不安心。不如先认真把作业做完,然后再开心地玩,那样不是很好吗?来,先把作业做完吧,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或不想上学时就会很生气:“反了你了”“越来越不懂事了,竟然不想上学”“看来不打不行了”……却根本不曾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肯去幼儿园?为什么不想去上学?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想去,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可以试着问一问孩子:“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老师批评你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着想,耐心且温和地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信任而努力做得更好。即使孩子偶尔辜负了父母的信任,父母也不应该急着责备,而是应该去弄明白原因。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不是故意捣乱,也不是故意不想上学,更不是坏孩子。记住:父母的任务不是训斥或打骂孩子,而是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然后与孩子一起努力解决掉它。

  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他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和能力测试后,在学生名单上打了几个钩,认真地说:“打钩的学生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时隔多年,他的预言成真了,那几位被打了钩的学生果真大有出息。这时,罗森塔尔却告诉他们:“我并没有看学生的测试结果,打钩是随意的。但确实使那些学生受到了激励,这说明心理暗示这种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暗示,让老师们相信那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更有前途,并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更加信任和鼓励他们。那些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心理潜能得以激发活化,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才会比别的孩子进步快。

  那么,何谓心理暗示?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在生活中,每个人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而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特别是未成年孩子,就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那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赞许、鼓励、肯定等,能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恰当的自我认知,利于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指责、嘲讽、羞辱等,会使孩子情绪波动,影响其思维认知过程,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严重的会影响心理健康。不良心理反应一旦形成和固定下来,甚至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暗示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它没有命令和强制,通过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心理暗示,避免了受教育者理性和感性的矛盾,意识和无意识的失调,使二者和谐统一起来。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和概括了孩子与成长环境的14种关系,认为对孩子的态度(即心理暗示)将会影响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如下的论述:

  1。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2。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3。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存内疚;

  4。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极富耐心;

  5。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6。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

  在很大程度上,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我们的态度将会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大人就是这样用语言和态度来塑造孩子的。成人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孩子实行积极的暗示教育,让他们在肯定、认可和赞许中长大,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努力:

  一、肯定孩子,鼓励进步

  经常听到有父母对孩子喊:“你瞧人家考100分,你才考80分;人家当大队长,你才当小队长;人家比赛得第1名,你才第10名,你怎么这样不争气?” “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家长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所有孩子都应该出类拔萃,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存在差异的。殊不知,提醒孩子看别人的成绩,一味拿他与别人比较,并不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反而可能让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肯定就是认可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宽容孩子做的错事,关注孩子的以后而不对他以前的行为耿耿于怀。想想看,我们平时对孩子肯定得多还是否定得多?我们虽然明白“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认可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我们往往是重批评和教育,轻肯定和引导。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肯定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不吝啬自己的肯定之辞。

  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他的手就举起来了,可让他回答,他又答不上来。老师课后跟这个同学聊天,问他原因。“同学们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总举手,想让大家看看,我不笨,可实际上我不会。”学生对老师实话实说。老师了解了真相,表扬了他的积极性,并且跟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你举右手。”老师心里有了底,以后上课时抓住这名学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表扬他。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天天在进步。

  故事里的老师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善于肯定这个后进学生的每一个小进步。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肯定”的价值,明白了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做孩子的欣赏者,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二、尊重孩子,沟通心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尊重。尊重是指用关注和体贴的态度对待,考虑到别人或结果,避免产生干涉和伤害行为。尊重应该包括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自尊心的保护。

  很多父母会想,孩子还不懂事,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不以为然,更多是没有这样的观念,也没有人或课程给予指导,也就不能在学习中提高进步。

  “为人父母”课堂上有一位40岁的企业家徐先生,事业做得非常好,人也善良厚道,平时说话滔滔不绝,可是一站起来或到台上,就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紧张、局促还伴有恐惧,我知道他这是有着早年经历的“种子”。在处理个案中,我引导他回忆: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徐先生作文写得很好,老师让他代表全班到学校操场的主席台上读作文。那天中午他没有休息,一直在认真朗读作文为下午做准备。到了下午两点,学校所有班级集合到主席台前,每班的代表上台朗读作文。到徐先生上台时,本是可以拿着作文进行朗读的,但他中午努力背诵过,就没带作文本上去,也是想给本班级争得一个荣誉,可不巧的是,在台下背诵流利的他,因为紧张,一上台就头脑一片空白,全忘了。

  这个时候班主任非常生气地从下面跑上来,拿着话筒大声训斥到:“你是木鸡啊,傻了吗?给我下去,换个人上来!”我问徐先生当时想说什么?他非常伤心地说:“再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会做好的。”几遍重复下来,这个高度威猛的企业家失声痛哭了很久,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我让他到讲台上为大家演讲,他很流畅也很激动,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看到一个人因为一件没有得到尊重的事而压抑了30年,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释放,大家都为他鼓掌喝彩!

  这些年处理的个案中类似的案例有很多,都是因为一个人失去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尊严缺失,最终影响了自已的一生。记得一次开车经过一所学校门口,看到一位母亲一边训斥,一边用手推搡一个大概三四年级孩子的头,孩子的手臂上戴着两道杠的中队长标志。孩子眼泪汪汪地往前走,旁边是同出校门的同学。到了僻静处,我马上停下车,告诉那位母亲:你这样对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影响,希望你能尊重孩子。

  常言说,“人有脸,树有皮”,每个人都有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应享有的尊严。伤害孩子的大多都是父母,这些伤害更多是心理上的,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进而左右孩子的生活和命运。所以,爱孩子请你尊重孩子!

  三、赏识孩子,挖掘潜能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不错,不错,真是不错!”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于是,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

  有人说,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赞许孩子,通过语言的积极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有勇于进取的决心和动力。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可爱的、健康的,都是充满能量的!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给予孩子财富,也不是给予孩子多好的教育资源,而是塑造孩子强大的自信心!要想做到这一切,我们就必须记住:孩子的灵魂高于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信任。

  不要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没有灵魂的木偶了,让我们尊重孩子的独立,信任孩子的灵魂,让孩子在我们的尊重与信任中找到最好的生命出路。

    本文由万卷图书授权摘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