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

2016年03月25日 09:35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父母的智慧在于懂得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理解孩子的心理,信任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效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今天好累,不想弹琴了。”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的话,就会很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不行!别找借口了,有多累啊?赶紧去弹吧。”这样的回答,因为没有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愤怒和怨恨,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差。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体谅孩子的心情,温和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因为太累而不想弹琴了,但这是我们的约定。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遵守约定——在8点之前弹完。不过,在弹琴之前你可以先吃点东西,稍作休息。好吗?”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这样的信任,承认他因为太累而不想弹琴的内在期望,但依然坚持让他遵守约定,就能够创建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去执行,因为妈妈理解了他内心的感受。

  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辨清真假对错,而是为了让孩子的生命得以成长。这也就提醒父母:面对孩子时,如果情感和道理发生冲突,请你选择情感;如果情感和成绩发生冲突,请你选择情感。当我们通过这一简单而有力的策略成功地将温和重新带回亲子关系中时,自然就会同时规范孩子的行为并带动孩子的成长。

  感觉是将我们古往今来所有人连在一起的一种延伸。它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搭起了桥梁,在个人的灵魂与众多相关事物之间搭起了桥梁,将个人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连在了一起。孩子所有的智力都经历了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通过眼、耳、鼻、舌、身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产生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作为家长,应该以对孩子的信任为基础,将孩子的行为与感觉直接联系起来,深入孩子的内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妈妈带晨晨跟妹妹一起外出游玩时,给他们一人买了一把水枪。不巧的是,在回家的路上,晨晨的水枪丢了。于是,第二天,晨晨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买个水枪。”妈妈听了之后,认真地对他说:“好,妈妈知道了,晨晨要买水枪。可是,家里不是有一把水枪吗?”(妹妹几乎不玩自己的水枪,妈妈告诉过晨晨可以玩妹妹的。)

  晨晨感受到了妈妈的重视,对妈妈说:“昨天买水枪时,我挑了一个我喜欢的颜色。”

  妈妈:“哦,晨晨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对吗?”

  晨晨:“是的,并且,我选的水枪装的水也比他们的多。”

  妈妈:“嗯,晨晨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并且能够装足够多的水的水枪,是吧?”

  “嗯,不能跟别人的一样,要不别人会拿错,等我玩的时候就是空的了……”说着说着,晨晨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

  妈妈说:“好的,妈妈知道了。如果跟别人的一样,别人会拿错,晨晨做了很多准备却不能进入游戏,要是发生这样的事会让人很生气的!”

  看着晨晨的情绪开始放松,妈妈温柔地问晨晨说:“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晨晨说:“有,是胖子。”胖子是晨晨幼儿园的小朋友。

  妈妈说:“哦,胖子拿走了晨晨装满水的水枪是吗?”

  晨晨:“不是,是油画棒。”

  原来,晨晨在幼儿园画画时,刚把油画棒放到桌上就被胖子抢走了。为了要回自己的油画棒,晨晨就告诉了老师,老师知道后却并没有批评胖子,只是让胖子把油画棒还给了晨晨,而胖子也没有为此向晨晨道歉,这让晨晨很是沮丧和难过。从此以后,晨晨开始变得谨慎和被动,还会增设一些条件来保护自己。

  同时,妈妈也了解到,晨晨的妹妹在幼儿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但老师往往会狠狠地批评抢妹妹东西的同学并让她向妹妹道歉,所以妹妹依然保持着自己天生的开放与主动,也不会有什么附加条件。

  妈妈终于明白晨晨这段时间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麻烦”了,因为他在该受到保护的时候没有完全被保护,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他之所以会变得爱提条件,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而不是要故意设置障碍、给别人添麻烦。

  想想这段时间自己总是批评晨晨,妈妈懊悔不已,这对晨晨来说是不公平的!妈妈主动向晨晨道了歉,并感谢晨晨告诉了她这一切,她夸晨晨是一个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好孩子,作为鼓励、奖赏又作为补偿,妈妈按晨晨的要求给他买了一支水枪。

  在妈妈的信任与支持中,晨晨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活泼与开朗。

  作为家长,当你在面对孩子情绪发作或者提出额外要求时,请先不要武断地做出判断或决定,而是要静下心来想想:孩子这些表面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在原因?其实,所有表相背后都是有内在原因的,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内在的感受。如果我们没能够注意到孩子的内在需求,而是粗暴地训斥或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通过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封闭自己的内心来保护自己,慢慢地就会形成内在的心智程序,持续地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与命运。

  信任孩子并不是说相信我们的孩子做的都是对的,而是说父母要坚信: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行为都是内在心灵的反映。孩子之所以会不遵守承诺去做作业、弹琴或洗碗,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条件,都是因为这些现象背后有着深层的内在原因。孩子的行为会和其内在感受相符,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在去寻找原因,并通过适当的方法激励孩子,减轻孩子内心的负担。

  感恩一千次,忏悔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父母能够讲出很多大道理,但不一定能影响孩子的内心。只有当父母用信任与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呵护孩子的内在,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时,才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生命原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当然,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并不是由着孩子随心所欲,而是要在信任的基础上,用父母的爱、支持与帮助,陪伴孩子去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智慧与技能。因为有了我们的信任,孩子也就不需要我们去控制或者惩罚他们了。信任不仅会给予我们足够的耐心,还会赋予我们的孩子很高的自觉性。

  让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即使我们的孩子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也要坚信:我们的孩子不会永远这样!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我们小时候不也经常会犯错误吗?我们不也照样长大成人了吗?不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人了吗?

  只要我们信任孩子,密切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在表相面前多问一些为什么,我们就能够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用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提升能力,在经历中增长智慧,成为一个有勇气向外探索、有能力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本文由万卷图书授权摘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