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表现九到十

2016年03月29日 09:07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爱孩子的表现九、提升家族能量

  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在研究中发现:每一个家族内部都隐藏着一股动力,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这股动力的影响,这个动力存在于人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不易察觉。这个动力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很多发生在家族中的负面事件都是因为人抵触这股动力而阻断了能量的传承才导致的,比如家庭不和、身心疾病、自杀、意外伤害、暴力犯罪等。

  一个人的能量从哪儿来?一方面从自己的努力交换而来,另一方面透过父母而来。当一个人跟父母的关系不好时就会消耗自身的能量,所以,人一定要跟自己的父母做好链接。记住:没有对孩子不好的父母,只不过不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人的能量来源其实也很简单,我们之前曾经拿树做过比喻,我们是树干,我们的孩子是果实,我们的父母和祖辈就是树根。通常,我们给树浇水的时候都会浇树根,为什么?因为只有树的根系吸取了营养,树干和果实才会长得壮实和饱满。所以,如果你想积攒自身的能量,想提升孩子的能量,你就必须疏通整个家族能量,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好,同时要教导孩子孝敬父母和老人。要知道,一个人对父母不好,他的命就不会好,因为他失去了后边所有的能量来源。

  可是,今天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家里好吃的先给谁吃?孩子!过去的人都懂得一个规矩,吃饭时如果父母老人不动筷子,孩子是不能动筷子的,要懂得长辈先吃才可以。今天我们让孩子先吃是错误的,是本末倒置。你给果实再好的营养,如果树根阻塞不通,这棵树也就没得救了,因为能量来源没了。

  我在帮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招人的时候,一般只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不管招的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我首先会跟他聊他的父母。每次,当我微笑着问应聘者“你父母是干什么的”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都有怨言的话,这个人是不可以用的。就像在古时候,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好的话,是不可以为官的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来自大家族,并且他们的家族关系相处得都很和谐。可见,一个人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家族的传承,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族传承中的关键人物。当我们懂得了这些就会明白:其实孩子的问题都是由父母和家庭成员造成的,只有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问题,并从行为上改变自己,才能够真正帮到孩子。

  我们常以“血脉相连”来解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与情感,其实这本身就是家族能量的体现。血缘关系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能量链接,这种能量链接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慈爱,使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安危。比如,当子女有危险时父母会产生的心灵感应,这就是一种真切的实际体验。

  当然,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能量流动受到了阻碍,就会产生郁结,导致家族能量运行不畅,使孩子产生爱的匮乏,甚至会陷入心理困境,产生恐惧、回避、无助、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疏通家族能量使之正常运转,孩子就有可能会出现性格缺陷、亲密关系障碍等状况,与此同时就会接连导致下一代的情感匮乏,促成新一轮的家族能量漏洞。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打通家族能量的阻塞,把各个家族成员有效连接起来。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家族能量,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仅在行为上严于自律、尊老爱幼,让孩子从小懂得孝顺,懂得尊重父母,更要努力去找寻家族能量的阻碍,疏通能量的链接,使孩子心灵中无形的能量郁结迅速解除,产生力量感。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白:对孩子的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给予孩子物质保障上,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安慰与支持才是真正爱孩子,才能够让孩子充满喜悦、自信和满足!

  当我们与父母、孩子之间建立起家族能量的顺畅链接时,就能够真正释放自己爱的能量,让孩子与我们产生能量共振,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自信,如此,我们的孩子就能具足心智能量,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孩子的表现 十、给孩子的心灵插上自由的翅膀

  人最深层次的渴求是自由、尊重与关怀。“尊重与关怀”好理解,大家也基本都能够做到。可是,对于“自由”,却并不是谁都能理解透彻的,即便理解透彻了,要想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

  “自由”本意是指没有阻碍的状况。所谓阻碍,是指运动的外界障碍,对无理性与无生命的造物以及对有理性的造物同样可以使用。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随心所欲的权力,又有不损害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由”是指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内自主追求自己所设定目标的权利。

  在古代中国,庄子的《逍遥游》等名篇就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汉书·五行志》中就已经出现了“自由”一词。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可以说,“自由”是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

  虽然,小时候的我们并不懂得什么是自由,但我们却天生渴望自由。比如,在没有大人过度的限制和管束时,我们会感到自在、舒适和快乐,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向往已久的有趣的图书、玩令人着迷的游戏,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喜悦。当然,我们追求的并不只是外在行动上的自由,更多的是要享受心灵上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心声的自然流淌,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东西,不勉强自己被任何特定的规定所束缚,从而真正地获得生命原生的幸福、充实、宁静与愉悦。

  可是,当我们远离童年的时候,这种对于自由的感受就会随着时间、工作、家庭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而被渐渐遗忘。通常,我们会为了达成意识上追求的目标,依据自己过往的经验,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定下许多规则,这些规则就好比是人为建立起的一个“牢笼”。我们总以为,这个“牢笼”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只要我们和身边的人都能够很好地活在这个自行定义的标准之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所谓的“原则”去行动,我们就可以达成目标,实现梦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例吧!

  小敏是个很爱看书的孩子,在她读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图书馆要招收图书管理员,要求每周一放学后自愿参与图书管理工作。于是,班主任就根据学生的特长挑选了小敏参加。为此,小敏感到非常荣幸。

  回家后,小敏欢呼雀跃地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可妈妈听了,非但没有高兴起来,反而变得忧心重重。因为每周一下午放学后,小敏都要参加校外的一些培优课程,这是专门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的提高辅导课,名额也是很不容易才争取来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年的毕业考试中考上重点中学,妈妈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小敏听了,心里很难过,她恳求妈妈同意,并保证:在很好地完成学校工作之余,绝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妈妈觉得成为图书管理员对毕业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影响学习成绩。小敏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妈妈,但无论小敏做出怎样的保证,提出怎样的理由,妈妈都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并要求小敏辞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无奈之下,小敏屈服了。

  可是,从此之后,小敏再也高兴不起来了。每天放学回家后就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按照家长的意思应付式地写完各项作业并完成一大堆课外班的练习题。然而不知为什么,小敏总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越来越不符合妈妈的心意了,妈妈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实在不想听的时候,小敏就干脆大声地回应,甚至不管自己有理还是没理。为了孩子的毕业考试,妈妈坚持用严格的方式对待,她坚信只有这样做才能促使孩子服从并做好。小敏却总感觉,无论自己做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是和考试无关的,妈妈都会认为是错的。她甚至连课外书也不喜欢看了,也不知道自己每天想做些什么,兴趣和目标都变得模糊了。她开始疑惑:为什么只有服从这些约束,妈妈才会开心?为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是错的?

  我很理解小敏妈妈的做法。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很多家长都跟小敏妈妈一样,为了孩子能达成某种目标,陪伴着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努力,这是很对的。但是,为了达成心中的目标,我们会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孩子很多约束,提出很多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命令,特别是听自己的话;要求孩子当上班干部;要求孩子能弹一手好钢琴,最好在小学毕业前考过八级;会画画、会唱歌;参加专项比赛时能获奖,以利于入学竞争……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要求孩子考最好的分数,因为高分是升上重点学校的唯一标准。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家长会觉得有面子,总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孩子!可是,在你不断提出要求束缚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有没有真心地去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甚至,我们还会煞有介事地为自己的做法编织很多理由: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哪怕孩子还是不太接纳,但有一点绝对是正确的,那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他好”。他现在不接受不要紧,将来一定会明白的。只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心中的目标,所有的限制都是对的,因为我们比孩子“更有经验”,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路去走,就一定能达成目标!

  在众多的个案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总会在成年后为了弥补童年时的缺失而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为,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父母使我们在很多约束下成长,也就使我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人甚至在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还依然会在孩子择偶、工作甚至生活上提出很多限制和要求。如:觉得做医生好,就要求孩子考医科大学;喜欢事业有成的人,就要求孩子在择偶时选择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活泼的人,就要求孩子结交文静、话少的朋友……我们就像形成了视觉盲点一样,无法真实地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无法了解孩子在诸多限制下的苦恼,无法明白过多的限制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影响,使他们在没有任何体验的情况下做出不知自己喜欢与否的选择。

  我们不妨反过来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操纵、被限制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还会心甘情愿地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一切吗?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吧!那么多原本恩爱的夫妻,却因为受不了对方过多的约束、限制和不信任,而在内心深处形成鸿沟,产生心灵的距离,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很多父母因为在教育上对子女过多限制和约束,使孩子无法得到心灵的自由而产生亲子矛盾,导致无法建起顺畅沟通的桥梁,产生代沟;很多孩子因为总是按照父母的步调做出决定而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失去了优秀的创造力,失去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面对所有的这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走到最后,你是否还能够心安理得地说出那句“我都是为了他好”呢?

  孩子不是金丝雀,不是你养的宠物,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过去经历中的过多约束和限制,很容易会让人忘记生命原本的需求,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地让人离目标和梦想越来越远,甚至会给人的内心带来长久的无形伤害。所以,作为父母,不管是孩子的终身大事也好,还是生活小事也罢,都应该真正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以解放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真正的“为他好”!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自由,这是人来到这个世上的最大需求,当一个人失去自由的时候,就会感到恐惧和压抑,甚至会反叛。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有思想和心灵的自由。

  心灵的自由是生命智慧的源泉,是建立在社会道德标准之下的属于自己的最原始的追求。尽管有些梦想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是“梦想有多大,就能飞多远”。学会放手吧!从此,为孩子的心灵插上自由的翅膀,让他在翱翔天际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激发灵感,收获喜悦,增长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目标,达成一个又一个梦想。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本文由万卷图书授权摘自《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