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社会的课堂,除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社会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学习与艺术的学习。这些无疑都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而提前做的准备。值得高兴的是,教育制度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对于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都是件好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在探索教育的吸引力问题。为什么学生会接受教育呢?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符号暴力,是一种文化的统治形式。这也难怪,有些老师喜欢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讲话,这本身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如果说是因为知识的原因似乎有些牵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知识既不是生存需要,亦不是安全需要,不能构成学生强大的行为驱动力。我们在太多中学的课堂上看到,老师在高声呐喊,学生在低声打鼾。当我站在门口时,反应快的学生会迅速将游走梦乡的同窗拉回到现实世界之中,由此可以想象到,学生有多么需要睡觉,有多么不需要听讲。有的学校请科学家来讲一堂科学课,或请歌星来讲一堂音乐课,反响在你的意料之中,不但没有睡觉的,就连老师也是瞪起了炯炯有神的双眼。这是为什么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权力与权威的区别。老师是权力的象征,而成功人士在孩子们眼中是权威的象征。如果你真的了解儿童的心理,你就不会质疑下面这段话:学生信服的人,就是学生喜爱的人,学生因为喜爱一个人而喜爱上他的课。问题是,我们不可能经常请科学家讲课,歌星还有很多需要去的场合,我们也绝不可能将每一个老师打造成科学家或者歌星,这也便是教育的尴尬与教师的尴尬。
我在三所学校做过老师,教过科学课、音乐课与心理课。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想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备课,而是如何吸引学生,即我们前面提到的教育吸引力的问题。这种奇特的思考方式源于我的大学导师,她给我的忠告就是做事情之前要想什么是助力,什么是阻力,这对我的一生深有裨益。我的助力自然包括我的文化积累、我的教学资源与备课、学生的素质与课前准备等,但是阻力是什么呢?你要知道教师教育的真正“敌人”,不是学生智商的差距,也不是教育设备的不充分,而是学生精力的分散。学生的脑子去哪儿了?与你一起竞争学生的脑子的有韩国的都教授也有中国的章子怡,敢问你的吸引力可以超过他们么?我们一方面在谩骂媒体的负功能,一方面我们也感到无可奈何,因为众所周知,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正相关的。凭什么听你讲?你讲的是真理吗?既然你讲的是真理为什么你还在这里?这让我突然想到了算命先生的滑稽,既然能够算命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算命的人自己不相信的自己的算法,教书的人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教法,然而我们却在极力地营造一种氛围,绞尽脑汁甚至威逼利诱地让学生放下俗民文化,服从你那并不精确也不理性的统治。
最让我觉得可笑的事情,是有一种叫做“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一堂课40分钟,被4个老师平均分配,美其名曰是知识的整合与思维的贯通。在学生们奔跑于教师、计算机房、图书馆与校园的过程中,我没有看出他们主动思考的迹象,他们被各科老师牵着鼻子走,我看到的是学生们跑步成绩得到了提高。
一个老师,首先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喜欢与学生交流的人。这一点,对于家庭教育同样适用。有这样一位家长,孩子自然喜欢与他接触,自然就有了良好关系,而这时知识的传授也就变得水到渠成。《礼记》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关系不好,就学不好习;同样我们可以说“亲其徒,成其道”,与学生关系不好,就教不了书。因此,教育的吸引力不在于课堂之上,而在于生活之中。
无论是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当代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他们都真正把孩子视为“学习伙伴”。真正找到了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位置。他们要么与孩子一同欣赏植物时讲解科学知识,要么与孩子一起看棒球比赛时讲解体育与规则,要么与孩子一起做劳动,要么与孩子一起演话剧……有那么多的“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时,我们突然明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意义。教育来源于生活,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并最终服务生活。只有多在一起,学生才了解老师,喜爱老师,相信老师,向老师学习。
作为家长,同样要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应该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与活动,这才是教育吸引力,才能提高教育的效能。
本文摘自《挠脚怪来了》由作者刘勇赫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