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转学后不适应怎么办?

  若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手指头不时抠弄着桌上塑料软垫的一角。一旁同学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地聊着,热络的嬉闹声在她的耳际像杜比环绕音效,令她感到既羡慕又嫉妒。

  这已经是若华转入这所明星学校的第二个星期了。她觉得学校超大,班上人数简直多到爆表。

  “若华,你知道要转入现在这所学校的机会有多难吗?爸妈可是费尽千辛万苦,痴痴等待才让你顺利转过来耶。”

  “那又怎样?”若华心中百般不愿意转学,无论妈妈这阵子在一旁多么洋洋自得,她还是很难说出心里的感谢。

  只是,既然转学成为事实,若华还是想试着融入这个对她来说全新的班级,但原班同学已相处了六年,难度真的高了些。

  若华知道高年级形成死党、小圈子是很自然的事,而要打进这样陌生的小圈子里谈何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当爸妈提及考虑要转学时,自己心中非常非常抗拒。

  “我到底该不该过去和他们自我介绍?”

  虽然,转来的第一天早自习,老师已经例行性地把她介绍给全班了,但说完后就像船过水无痕,什么也没发生。她还是常常自己一个人坐着,而其他同学也继续天马行空地聊着。

  “或者我就直接靠过去听?只是他们会不会觉得很奇怪?甚至直接叫我走开?”“但是如果继续这样坐着,他们会不会认为我这个新同学很孤僻?或者太自以为是?”若华在座位上左思右想着。

  焦虑像一层膜渐渐地敷在若华的心上。当然,她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般走错到人家热络的团体里。

  “妈妈,我不想待在现在这个班!”若华三番两次向妈妈抱怨着,虽然她知道抱怨归抱怨,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爸妈不可能让她再转回原来镇上的学校。

  “在班上好无聊,都没有新的朋友!”若华好不容易隐约松口说出自己心中对于人际需求的想法与感受。

  但妈妈马上又千篇一律地回上一句:“哎哟,慢慢就会有新朋友了啦!”

  “慢慢?”若华很清楚这的确是慢慢的等待,可能到六年级毕业,她还是不会有任何朋友。

  教室里,若华孤单的身影突兀地在她的位子上。教室里,同学们还是三五成群,喧闹声不断。

  人际适应力的秘诀

  秘诀036?“前辈”请出列

  秘诀037?小圈子的攻与守

  秘诀038?勇气的保持

  秘诀039?分组活动的归属发酵

  秘诀040?放学后的友伴关系

  “前辈”请出列

  为加速转学生对新班级的适应,这时,“前辈同学”应该先出列。孩子对于新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需要有人来导引的。这时,同学能够发挥的作用明显强过老师。但委派前辈这件事,却需要老师站出来推一把。

  仔细观察班上同学的特质,选出具热忱、愿接纳、能包容、可同理的同学。如果孩子之间的兴趣与话题频道相近的话,那么对于刚转进班上的孩子,在适应与融入班级的互动上,将扮演推进器的功能。

  小圈子的攻与守

  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很微妙,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孩子只要彼此能够玩在一起,这时“我们”就是朋友。

  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高年级或青春期,小圈子、小团体、死党或好搭档等关系便一一成形。对于转学生来说,好一些的,只是打不进该团体,但差一点的,却有可能面临被孤立甚至欺凌的威胁,例如只要谁谁谁跟若华接近,小心就要倒大霉了。对于刚转进来的孩子来说,这像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这一点,高年级以上的老师需要特别的留意。

  对于教室里的人际生态,老师必须了如指掌,且事先预防。不能让转学生总是被疏远,同时也要避免让转学生在班上太过于抢眼,以免遭嫉妒而受排挤——这里的“抢眼”,指的是老师在关系的拿捏上,避免让小圈子里的同学认定老师太过于偏心或关注对方。

  勇气的保持

  对于全新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陌生情境的调适,转学生需要一股源源不绝的勇气。这勇气不能单靠孩子本身来发酵、酝酿,班上的老师及同学也要适时给予支持、肯定与回馈。

  勇气如何保持?你可以尝试反映与回馈孩子的内心感受。

  “若华,老师可以感受到你对于融入新班级有些紧张和焦虑,特别是与班上特定几个小团体里的同学接触,更是让你忐忑不安。但老师发现你很勇敢,且积极主动地与这些同学认识。当中或许有少数人的回应不太友善,但很棒的是,你仍鼓足勇气,继续微笑相对。其中有几位同学的防备已明显卸除啰!”

  分组活动的归属发酵

  对于刚转入的孩子来说,与其面对全班众多人数的不知所措,倒不如透过小而美的分组互动,在特定范围内、有限人数里,先培养与滋润彼此的归属关系。

  这时的分组模式,请延续先前所提及的“强迫分组”,依老师的决定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归属的组别,以减少初期的自由分组(同学自行寻找、邀约、决定)可能发生的大家对新同学的疏离、排挤或拒绝。

  放学后的友伴关系

  除了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融入班级的营造与经营之外,父母在孩子因转学而需面对的人际压力应对和调适上,也应该有使力的地方,可以协助孩子建立“放学后的友伴关系”,让人际互动有所延续。

  由于每个孩子居住的环境与就读的校园氛围不尽相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全的考虑范围内,平时能够让孩子和新班级的同学一起走路回家,关系最是美好。若还能在巷弄间、小区里、住家附近,甚至于放学后留在学校球场玩耍、活动,也是一种让关系保持恒温的方式。

  有时,孩子不得不安排课后安亲班①的活动。这时,如果有机会与同班同学在同一家安亲班学习,未尝不是另一种“加量”的关系延续。

  当然,如果让孩子主动邀请新班级的同学到家里玩,更是加速破冰的一种方式,让孩子能在更短时间内,融入新的同学圈。

  本文摘自《如何让孩子人际力超群:孩子想知道的180个交友秘诀》作者王意中 由漓江出版社北京中心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人际关系 沟通方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