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不偏科,这些学习方法要早知道

2017年08月01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也就是说,每一种学习都有它背后的意义。

  我小时候是个严重偏科的学生,语文成绩总是第一,作文总是老师点评的范文,但是数学却是一塌糊涂。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对学得好的学科越有信心,越愿意在这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越是感到吃力、困难的学科,我越是不想去学习。这就造成了“厚此薄彼”的恶性循环。

  我的小女儿进入一年级后,她对每门学科都很感兴趣,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始。其实在入学之前,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并不大,再加上总是写错数字分解被我批评,所以我教她数学时,她就想跑开。我当时很着急,因为我知道自己数学不好,怕孩子也像我一样在学业上因为偏科而吃亏。

  为了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我首先做的是让自己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其次是不再为了让孩子加深印象,总是拿着算术题对孩子“狂轰滥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不要从最开始对学习数学持有恐惧心理,学习知识应该在轻松的感受中获得。

  爱上数学很简单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数的数越多,代表数学越好。其实孩子数数字和我小时候老师让背诵乘法口诀是一个意思,不能理解数字的概念,数再多的数字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并不能促进日后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我在仔细研究了一年级数学后发现,现在的课本更注重让孩子先理解数,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就容易多了。想要让孩子喜欢数学,就得让他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没什么比让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而爱上数学来得重要。

  比如说:在教孩子加减法时,我每次带她去超市,结账都让她去拿购物的票据,她拿回来会仔细看每一个项的金额,那个是打折商品,哪个价格比较高,了解商品的价格,付钱时的情况。这些素材,在她编写加减法应用题时,或者学习钱币的知识部分,能够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数学的概念也就更清晰了。

  平时生活里,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自己管理零花钱,拿个小本子记录支出多少,让孩子有一个数字记账的概念。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做买卖的游戏,让她参与其中。和父母互动,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以把数学的兴趣传递给孩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加强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孩子明白,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孩子就会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也就会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习语文有技巧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我自己孩子的培养,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首先要有每天对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家长要了解,预习和复习不是简单的读读课文,而是有顺序和要求的。

  预习的顺序:

  读课文疏通字音;

  读课文,了解内容,标出自然段;

  读课文标出生字;

  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会认识、标注音节

  会写课后描红;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复习的要求:

  朗读或背诵课文;

  默写生词;

  复习认读字;

  巩固书后练习。

  让孩子在学语文知识的时候全神贯注,并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灵活运用,多动脑,勤动手,多写多练

  课堂上大胆发言,有不懂的问题就要问,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有了这五个好习惯,学好语文也不再是难事。

  英语学习要勤奋

  学校对一二年级的英语教学并不是太重视,因此英语很少会有作业,家长就会忽视了让孩子去多读、多看、多背英语。

  1想要学好英语这门学科,平日的单词积累是很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亲近英语,如果家长英语不好,可以借助网络下载英语教学同步音频,培养孩子的语感。2要鼓励孩子出声读、大声读,打乱单词顺序以便让孩子牢记单词。3鼓励孩子熟读、背诵英语短句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英语也是这样。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语感也就有了,等到了高年级学习英语也会得心应手、容易很多。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美妙所在,钻进去就能发现学科的魅力。每一科的学习也都有它的方法。家长多动脑子,多尝试,还可以多与老师交流沟通,找到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给孩子以切实的帮助。当学习上有了进步,孩子也就渐渐有了信心,自然也就对这些学科多了一分热情。

  有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先挑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科一个劲儿地学,等到筋疲力尽、头晕眼花的时候才学薄弱学科,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好。就像吃饭,先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已经吃得饱饱的,那些不喜欢吃的食物也就愈难下咽,而且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孩子要将自己喜欢的学科和薄弱的学科交叉着进行学习。

  如果任由孩子学习时“厚此薄彼”,只会导致最后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所以,家长要对孩子持续关注、调控、引导,让孩子充满信心和斗志,不断努力。本文来自蜡笔-美树馆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