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远离嫉妒心理?

  妈妈是否曾发现,当你搂抱别的宝宝时,当你夸赞其他的小朋友时,孩子会有不高兴的情绪,甚至会朝你发脾气?那是因为,孩子嫉妒了。嫉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活动,虽没有必要将它看得像洪水猛兽般严重,但也需要恰当地引导,使孩子的情绪得到更良性的发展。

  那么,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呢?   

  1、攀比,让孩子嫉妒比自己“好”的人

  妈妈常拿隔壁家的小哥哥作为明明的“参照”,比如“你看小哥哥什么都吃,你怎么这么挑食”“小哥哥多爱学习,你怎么都静不下心来看本书”。原本妈妈是希望小哥哥能成为明明效仿的对象,促进他“进步”,但每次在路上看到小哥哥,明明都要上去打他。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能让孩子朝着自己所期望方向发展,或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配合自己当下的行为,会不自觉得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比如:“你看,隔壁家的哥哥早就会自己穿衣服了,你怎么还不会。”“你再不好好吃饭,就拿给隔壁家的小弟弟吃了,他比你乖多了。”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也越来越嫉妒和讨厌总被拿来与自己做比较的对象。

  2、“我”不擅长,但也不欣赏你“擅长”的

  在小朋友的聚会上,很多小伙伴都为大家表演了节目,妈妈对林林说:“看,大家表演得多好,你也上去唱个歌吧!”但林林是个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孩子,他抿着嘴不吭声,当别的小朋友唱歌时,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不要强迫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或者他本身并不是一个善于表现的孩子。

  另外,每个人都有被称赞、被肯定的需求,当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某些方面,别人却能做得很好,而且还因此得到了大家的称赞与表扬时,有些孩子就会出现嫉妒的心理。

  3、感觉自己被忽略了,嫉妒客人“抢走”了妈妈的注意力。

  三岁的婉婉安静地在客厅里和妈妈一起搭积木,忽然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起身招呼客人,婉婉见状,就开始“捣蛋”,一会儿故意推翻凳子,一会儿在沙发上蹦跶,一会儿又来拉妈妈的手,让妈妈“别再和别人讲话了”。

  两三岁的孩子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无论是对于玩具之类的物品,还是对于周围长辈的关爱,总是想独占,总是希望自己一直处于被关注的焦点。当发现“竞争者”出现时,就会产生排斥、愤怒的情绪。

  注意日常点滴,将嫉妒化解。嫉妒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负面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爱、物品或是受关注度等一些“权益”受到需竞争的“危机”时,对与自己竞争的一方产生了排斥,甚至是敌对的情绪。幼小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情绪应对能力,当产生嫉妒的心理时,常常会有焦虑、紧张、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这不仅会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平时的教养方式,巧妙地化解嫉妒,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更良性的发展。

  1、避免攀比类话题,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优点   

  无论有无小朋友在场,都尽量避免攀比类的话题,如“你们都谁会背唐诗了?”“大家比比看,谁的衣服最漂亮?”这些貌似启发的问题,实际上为嫉妒埋下了种子。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长处,如“XX,歌唱得很好;XX,拼图很在行,大家都很棒。”这样也是引导孩子多去关注自身和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而非一再地在“自己的短处和他人长处的比较中懊恼”。

  2、用鼓励、赞赏的心态看待孩子,增强孩子的能力感

  自信、乐观的孩子会更平和地看待他人的成功,并且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会获得成功。平时多用鼓励、赞赏的心态看待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当然鼓励和赞赏要适当、具体,不要夸大其词,要赞赏他具体做的事,比如“宝宝今天自己会穿鞋了,有进步哦!”增强孩子的能力感和自信心。能力感强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伙伴时,心态会更平和乐于接受,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

  3、帮孩子克服不足,将嫉妒转化为动力

  嫉妒虽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嫉妒”有时是因为未占有或未拥有,有时是因自己某方面不足。比如先前案例中提到的“听到某位小朋友唱歌,就捂住自己耳朵”的小朋友,就是因为嫉妒别人的善于表现而对他产生排斥心理。这时,家长不如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小姐姐歌唱得不错,不过你唐诗也念得很好啊。如果你不愿意表演,我们就坐着看别的小朋友表演,但不能捂耳朵,这样不尊重别人。但如果你愿意表演的话,妈妈会陪你一起上去给大家念首唐诗。”通过引导,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并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同时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克服“羞于表现“的心理。

  4、避免过度关注和无止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在“6+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往往是全家关注的中心,备受呵护,想要的东西也常常能马上获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被关注和被满足的需求会特别强烈,一旦发现周围人的关注点不在自己身上或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和呵护,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对某些物质有需求时,不要无度地一味满足,可以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如“你为什么想要这个”“你要这个拿来做什么”,必要时可以使用“延迟满足”法,即当孩子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获得,以免孩子产生“别人有的,我就该有”“我想要的就该得到的”的心理。

  此外,父母以身作则,培养豁达个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希望孩子成为宽容、自信、乐观、不计较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平时在言行中不要表露出对他人的嫉妒、不满等情绪,多用欣赏的口吻谈论周围的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减少嫉妒的情绪。

  本文摘自《挠脚怪来了》由作者刘勇赫授权选载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心理 嫉妒心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