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父母育儿这些事儿

  《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

  学习做父母 育儿这些事儿

  一遍遍地翻看众多妈妈爸爸写就的育儿文章,心里觉得既亲切又惶然。觉得亲切是这些文章大部分我都仔细读过,有些还曾经我的手被推荐到众多网友的面前,让更多的妈妈读到它,分享这些到它的经验和应对经验。感到惶然,是因为这些文章真的就这样从电子走从向纸出版了吗?电子时代,一切变得容易,一切同时也就变得触手可及。

  如今,这些文章、以及这些文字,和这些切肤的育儿经验一起要成本出版了,我为这些普普通通普的妈妈爸爸们感到高兴。育儿,他们一直在路上,孜孜不倦,不只在线下的实践,还有线上的分享。

  是的,我要说到分享,这是网络时代以来带给我们这些父母们最大的精神。

  记得七八年前网上还有过争论“育儿到底要不要信专家”的争论,那时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纸质育儿的书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扑天盖地。养个小孩要怎么养?连哺喂的知识我们都不够,基本上都是像街坊四邻一样扎在论坛里,像和街坊四邻一样追着那些过来人的长帖。记得当时我也还没有成为做一个孩子的妈妈,在另一个坛子混,有一天一个网友跑来说“隔壁太好玩了,ID都叫什么什么娘,什么什么妈”,呵呵,当时众人哄笑,不能理解的另一方天地。

  直到我们养了小孩也开始泡坛,那时专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接触得到孜孜不倦,所以是更多的普通妈妈的经验滋养了我们。

  博客的出现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它把专家这个通道渠道也打通了。

  在新浪育儿博客里,我们有专家博文和网友博文,有着相同的份量。高屋建瓴和家长里短是我们所有年轻的为人父母者都需要的,也许专家讨论的是共性,而我们的网友间却经常能在个体差异中找到共鸣。

  今天再想这个命题“育儿到底要不要信专家呢?”,那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育儿你不要不要信一个普通妈妈的话呢?”我觉得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们接受普遍共性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你的孩子很特别”“他(她)是特别的那一个。说他(她)特别并不是就指他(她)禀赋超人,是个神童或天才样的人物,而是指他(她)有一些特质是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样的地方。你没办法像对待别人的小孩,或用别人的父母对待小孩的方式一样对待他。你可以参考,但切忌照搬照抄,并且还把不一样的反馈怪罪到你执行不力或者孩子不好的份儿上。要了解你的孩子的脾性,或内或外,或软或硬,他(她)的世界要从你这里慢慢建立,你一定要可以说清他(她)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你可以说得出,你就是一个相当称职的父母。

  这本书里的这些父母,他(她)的ID都好熟悉,我不了解他们的真实姓名,也大多从未谋过面,但在他们的文字中,我感到他们做为父母的喜悦。这种喜悦经常会使我感动满怀。他们努力的地学习,学习做父母。他们家长里短,勇于实践,擅于总结。

  于是,就有了这里的一篇又一篇。

  虽然有些文章考据不那么严谨,虽然有些观点过于个人,有些方式还需要再摸索……但它们就像刚从水里拎出来的一尾鱼,还活蹦乱跳着,有着新鲜的生命力,有着不屈不挠的实践和摸索精神。

  我们做父母的,哪怕是专家,也是要这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养大的啊!活糙理不糙,你同意吗?

  向所有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父母致敬,他(她)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我相信,这样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会是好孩子。

  郑先子/新浪亲子频道副主编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