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纸上登载了某市一家庭因觉得孩子长得越来越像保姆,而将保姆“炒鱿鱼”的新闻,造成不少市民的困惑,保姆带孩子,就会使孩子长得像保姆,这到底有没有可能呢?孩子长得像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其实,孩子的长相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除了长相外,气质、语言、个性、行为都可以影响孩子与父母的相像程度,“相像”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印象。而这些方面的相像程度和生长发育的表现程度是由机体(内因)和环境(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构成内因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使这种内在基因的表达成为可能。
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记载:“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东周列国志》上更有通俗的记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为一直流传下来的口头语,其实是指遗传现象的具体描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人体有4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上有决定人们遗传性状的基因,从而决定生物和人类千差万别的性状。这些决定着个体头发、眼睛、身材等等生物特征的基因会按照遗传规律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子女的外貌就会长得像父母。
另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营养、疾病、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社会因素等都属环境因素,它们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物性状的表达。现代医学认为,外界环境因素会使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引起生物遗传性发生变异,导致个体表现出与母体不同的外表和特征。即使遗传基因完全相同,也还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表现不同。如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哥哥好静,总是在房里读书写字;弟弟好动,常常打球跑步,结果两人的身高竟然相差了10厘米。除此之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环境中才得以实现,个性的形成过程与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有人认为:外界环境条件决定了个人的表现属性和社会气质。儿童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模仿成人和观察学习来掌握各种心理行为的,这也是孩子的个性行为表现与抚养者相似的原因。
如果单纯说外观长相,一般来说主要还是由父母赋予孩子的遗传基因决定。所以,孩子由于和保姆在一起而长得越来越像保姆,并没有科学根据。当然,从整体综合印象上来说,这并非不可能。因为,气质、语言、个性、行为、表情是可以从后天习得的。保姆是一年前孩子一岁时进入这个家庭的,现在孩子应该两岁了。两岁的幼儿,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也有了短时记忆能力,心理活动也很复杂。他们的模仿范围扩大了,可以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的语言。从报道中可以知道,保姆与主人一家的关系很好,对小孩子又特别疼爱,所以很容易与小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由于和小孩子相处时间长,两岁的幼儿就会对她的表情、语言、行为进行模仿。此外,保姆做事时,对孩子是一种教育和暗示,可以使孩子潜移默化进行学习和模仿。因而在综合表象(包括表情、语言、声调、行为等)上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感受,认为孩子像保姆了,这种感受会泛化成一种错觉,认为孩子在长相上像保姆。
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宝宝会长得像保姆。不过在选择保姆时还是要慎重:模仿对于孩子来说是初始的,经过重复后很难遗忘,对将来成人后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保姆心地善良,对孩子有爱心是必要的条件;此外为保证孩子行为、语言、个性发育良好,保姆应无不良嗜好、语音清晰、性格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