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宝宝乳牙保健18问

http://www.sina.com.cn    onlylady女人志 微博

  孕妇应特别留意每日的饮食习惯,包括摄取含充分钙质、铁质和磷的食物。此外,也可咨询医生是否需服用含铁质或叶酸的营养补充品。目前所知,孕妇更重要的是摄取大量的流质,最好是水、果汁、花草茶或花果粒茶。

  孕期:

  Q1:我刚怀孕,想知道孕妈妈的健康状况是否会影响胎儿乳牙的发展?

  A:怀孕期间妈妈的健康状况亦会影响子宫内的胎儿发展。但许多人并未察觉,自怀孕六至八周起,妈妈健康对胎儿乳牙的发展亦有所影响。妈妈在怀孕期间的饮食摄取会影响胎儿牙齿的形成,以及宝宝牙齿的抵抗力。

  孕妇应特别留意每日的饮食习惯,包括摄取含充分钙质、铁质和磷的食物。此外,也可咨询医生是否需服用含铁质或叶酸的营养补充品。目前所知,孕妇更重要的是摄取大量的流质,最好是水、果汁、花草茶或花果粒茶。

  Q2:孕期准妈妈牙部的细菌是否会传染给胎儿?

  A:病菌(细菌)导致的龋齿会经由母体传至胎儿。因此,怀孕以及产后期间的牙齿保健特别重要。为了顺利迎接健康的新生命,我们建议孕妇尽快进行牙齿检查以及必要的治疗,其中应包括专业的洗牙治疗。

  若准妈妈此时并不打算进行牙齿检查,则应接受唾液测试,评估母体对于腹中胎儿是否具有“传染风险”的可能性。美国研究报告发现,孕妇若有未经治疗的牙龈疾病,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哺乳期:

  Q3:从哺乳期就要开始预防宝宝龋齿了吗?

  A:对。每次喂哺和进食后都要让宝宝喝点白开水漱口,也可用小纱布缠在父母的手指上,蘸些白开水慢慢地将宝宝口腔的每个面都擦到。建议可以用婴儿专用的口腔清洁棉,由于口腔清洁棉用无纺布棉和100%纯水制成,而且是一次性包装,更加方便卫生。

  Q4:新生宝宝的吸吮与他日后出牙情况有没有必然联系?

  A:宝宝一出生,正确的嘴部及舌头发展就确保了他的健康发育。新生儿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吮母亲的乳房。吸吮后,新生儿紧接着开始吞咽,而此时也的确需要将高质量的母乳立即送至胃部。数个月后,宝宝开始学习咀嚼,流质食物逐渐加上固体食物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最后由固体食物全面代替。待宝宝1岁左右,则进行到口腔发展的最后成长阶段:开始学习说话。

  每个成长阶段环环相扣,端视其前一阶段是否已“完美”掌控。换言之,若宝宝曾有吸吮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则可能也会出现吞咽、咀嚼和说话问题。但只要这些口腔功能完好无损,自然就能发展出健康的牙齿及颔部。

  萌牙期:

  Q5:宝宝健康的口腔发展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A:维持宝宝的口腔发展共分四个层面:吸吮、按摩、训练与保健。

  健康口腔发展就从一出生后以母乳哺育奠定基础,因为这是宝宝学会如何正确吸吮的起点。在口腔发展过程中,宝宝会经历三种进一步的学习层面:

  首先是按摩,因为宝宝一开始长牙,他们对于按摩颌部拱形部位及牙龈的需求就会日渐增加。

  第一次长牙后,是训练和保健,这是因为宝宝需要学习刷牙。口腔保健训练组件内含特殊的洁牙训练器与刷牙训练器,是仔细教导宝宝如何照顾自己牙齿的理想工具。洁牙训练器能温和按摩牙龈与颌部的拱形部位。同时由于其类似的设计,它让宝宝在使用第一支牙刷前已做好准备。

  Q6:宝宝3个月,平时总感觉鼻腔里的分泌物挺多,有时候影响他用鼻子呼吸,所以宝宝喜欢用口呼吸,这样的习惯对宝宝今后的出牙会有影响吗?

  A:宝宝一直用口呼吸亦对牙齿产生潜在威胁:这种不正确的呼吸方式特别会让上门牙持续保持干燥状态。如此一来,唾液的重要功能将严重受阻,例如基本的食物冲洗、中和果酸的酸性物质等,并影响唾液的抗菌功能。变得更容易长出蛀牙,并常出现着色的小区域,或称为牙斑。

  建议妈妈可试以几滴母乳或一般的盐水辅助,以移除宝宝鼻内产生的分泌物。

  Q7:宝宝6个月,平时特别喜欢吸吮自己的拇指,听说如若长期以往拇指会变形,而且影响宝宝出牙,是这样吗?我应该怎么办?

  A:宝宝长期吸吮拇指,可能造成上门牙往前长,而下门牙则往后长,并可能导致所谓的凸颔。换言之,上颌的前方太过朝外,而下颌则朝向反咬位置,再加上突出的下巴。这亦会造成开咬,意即宝宝长出前排牙齿后,将无法正确地咬合,而日后也很可能需要进行矫正治疗。

  建议可以给宝宝适当使用矫正设计的安抚奶嘴,不仅可达成吮吸及训练嘴部肌肉的需求,亦成为更好、更卫生的吸吮替代物。总之,戒掉安抚奶嘴比戒掉拇指吸吮更容易,毕竟拇指是身体的一部分,始终存在。

  Q8:宝宝已经6个月大了,仍未出现长牙迹象,正常吗?

  A:这点无需担心。所有的发展时间仅为平均值。牙齿的生长时间因人而异。宝宝出生数周后,乳牙牙根已开始用力向上、朝牙龈方向生长,直至6-8个月大时,牙齿才逐渐露出牙龈。首先长出的是中间的下门牙,紧接着是两颗上门牙。剩下的乳牙约会在接下来的20个月中陆续长出,最晚直到宝宝满3岁时,会长齐8颗门牙、4颗犬齿与8颗臼齿。

  Q9:我应该何时开始给宝宝清洁乳牙?

  A:每颗牙齿从一开始即需保持清洁。即使长出第一颗牙也应该刷洗!

  Q10:夏天给宝宝使用冰的咬牙固齿器是否妥当,宝宝是否会感觉太冷?

  A:固齿器应该冷藏不应冷冻。

  其实,若要缓解出牙期宝宝的不适,最适合的辅助工具是以硅胶与冷却的牙棒制成的固齿器。这些工具提供一定的抗阻力,却又不会太硬。将固齿器放在冰箱冷藏,使用时更因为安抚作用及冷却的温度,可舒缓长牙的疼痛。

  不过不应放在冰箱冷冻:若固齿器太冰,宝宝的嘴唇或黏膜会因此冻伤。重要的是,固齿器材质本身与其内含物两者都必须是绝对无害的材质。

  Q11:我的宝宝在长牙期间喜欢啃硬苹果和胡萝卜,正常吗?

  A:有些宝宝现在甚至喜欢咀嚼苹果或硬的面包皮。我们建议妈妈可考虑使用,只要在家人监督下,确定宝宝不会被这种仍不太熟悉的食物呛到即可。若宝宝长牙时非常疼痛,且固齿环或其他固齿器都无效,建议您联络小儿科医师或牙医,请他们提供相关建议。

  Q12:10个月的宝宝特别偏爱奶瓶,喝完后还喜欢对着空奶瓶不停吸吮。听说这样的习惯会造成宝宝奶瓶性龋齿,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A:幼儿在早期龋齿,原因通常都一样:长时间让宝宝喝奶瓶,特别是喝含糖或含酸性饮料时,例如甜茶、果汁甚至牛奶。若宝宝一整天自行持续喝奶瓶装的饮料时,牙齿就会逐渐被流体冲洗,进而侵袭牙齿的珐琅质。应观察宝宝在饮用时的情形,以免他他只是单纯地吸吮,换言之,只是借由“滥用”奶瓶作为安抚工具。

  固齿期:

  Q13:婴幼儿每天刷牙的频率是否和大人一样?

  A:两岁以下的幼儿应每天用牙刷刷牙一次。之后宝宝应维持成人一样的刷牙习惯,也就是至少每天早晚刷牙一次。

  Q14:我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宝宝自己刷牙?

  A:刷牙并非易事。至少在上小学之前,宝宝都无法掌握正确的刷牙技巧。基于这点,应该让宝宝尝试在不需协助的情况下自行刷牙,因为这是一种良好的练习。然而,父母仍需于每次宝宝自行刷完牙后再亲自为宝宝好好刷牙,以确定牙齿完全清洁。

  Q15:如何培养宝宝的刷牙兴趣?

  A:让宝宝在浴室镜中看见自己。若家中镜子太高,可改挂一面较小的镜子,高度与宝宝的眼睛齐平即可。这不仅鼓励宝宝,也会带来更佳的洁牙效果。宝宝愈早熟悉这些过程,日后使用辅助工具时就会更得心应手。

  Q16:宝宝早晚都要换牙,乳牙保不保护其实无所谓,等以后换了恒牙再保护也不迟对吗?

  A:这样的观点最是错误了。

  乳牙是为“保留”日后恒齿生长的位置。后来长出的牙齿会朝已长出的牙齿位置排成一排。乳牙若因龋齿而提早脱落,可能让它旁边的牙齿跟着变动并“占据”了出现的缝隙。于是下一颗牙齿长出时则无空间,可能得以弯曲的方式推挤出来(龅牙)。因此,我们有许多充分的理由相信,家长从一开始,就应照顾好宝宝的乳牙。

  Q17:3岁宝宝,平时喜欢体育运动,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怎样避免损伤牙齿?

  A:为了让宝宝的牙齿在运动玩耍中免受伤害,请家长在宝宝剧烈运动之前,为他买专门的牙齿防护用具佩戴。如进行滑板、滑轮等运动时需佩戴专业牙托。

  Q18:好动的宝宝一旦牙齿摔落,应该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A:若出现牙齿外伤,如牙龈出血、牙齿裂纹、折断、松动等,可用冰牛奶或者生理盐水浸泡摔断的牙齿,立即到医院就诊,增加复原的几率。(专业支持:《心事 聪明宝宝》)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婴儿  乳牙 
  • 新闻中共中央决定开除薄熙来党籍公职
  • 体育恒大2红1-2仅领先3分 里皮炮轰足协裁判
  • 娱乐乐基儿否认婚变坦承与前男友投资(图)
  • 财经 路桥公司因节日免费拟向国家索要补贴
  • 科技苹果CEO就地图问题致歉:请尝试其他产品
  • 博客美国罗列大闸蟹罪状 民国汽车不烧汽油
  • 读书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女便衣们"
  • 教育百年前“高考卷”物理题皆英文
  • 育儿11岁女孩遭老师猥亵患抑郁症想自杀
  • 健康出行必学急救知识 盘点易引中毒食物
  • 女性时装周七宗“最” 十一假期让你脱胎换骨
  • 尚品酿酒师390万英镑的鼻子 为父母订制假期
  • 星座10月运天怒人怨假期运 中秋有啥好事
  • 收藏200公斤玉仅雕出百克宝瓶 书画淘金术
  • 热点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