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孩子敏感期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1岁半以后,孩子的音乐敏感期会到来。 1岁半以后,孩子的音乐敏感期会到来。

  宝宝在地上爬行,遇到什么东西,只要捡起来都往嘴巴送;宝宝喜欢在某个固定时刻哭闹,特别依赖身边某位亲人;有的宝宝甚至慢慢也会成为“恶童”,语言暴力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现象,是否在你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似曾相见?可惜许多父母不是没有发觉,便是觉而不察,亦或觉而不知如何进一步帮助孩子,以致错失了幼儿期独有的生命力。其实,这些令父母觉得奇怪的举止,就是宝宝在成长中必须经过的“敏感期”所特有的。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记者分别采访了贝贝乐早教专家、国家亲子教育咨询师陆莉莉和狮子婴幼公学总裁田欣。他们就具体的个案为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惑做出了解释。

  个案

  10个月的BB边爬边捡地上的小东西吃

  10个月大的东东,喜欢在地上爬行,但他老爱捡拾地上的小东西,尤其是很小很小的,都会费劲去捡,捡到马上就放嘴里吃,妈妈训斥过他,还打过他的小手,想让他记住不能这样,但是一点用都没有。

  ◎释疑 口腔敏感期和细小事物敏感期,喜欢用嘴巴尝试物体

  大部分小朋友们都喜欢从地上捡东西,这个也是成长的过程。这是好奇心(探索未知)的体现。小孩子都很好奇,但在其他能力还没有发育好的情况下,只好使用嘴巴来尝试、辨别物体,这是口腔敏感期和对细小事物敏感期的重要表现,家长知道了原因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

  当宝宝从地上捡到东西后,家长要及时地跟宝宝交流,告诉他捡到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脏”,不能吃。如果吃了,会肚子疼等等孩子能领会或明白的话,并做手势或动作展示给孩子,告诉孩子地上捡到的东西不能往嘴里放。家长不可强行阻止,强行阻止会影响宝宝探索未知。另外,引导宝宝要自始至终,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因为家长不开心就不引导孩子而强行阻止。

  两岁多的孩子固执地要按部就班

  “我的宝宝照顾起来非常麻烦,做什么事必须按部就班,如果做法与以前不同,他就开始哭闹不止。”年轻妈妈张女士最近对自己两岁多的儿子乐乐有点无所适从,上幼儿园小小班好几个月了,总是在哭,怎么哄都不行。“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谁带都可以,有时小姨带他出去一整天,他都不会想着要找妈妈的,现在似乎离开我片刻都不行,怎么越大越难带了呢?”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连给他穿衣服也可以闹个不停,袜子、鞋子一定要妈妈亲手帮忙穿上,衣服则可以由外婆来帮忙穿。

  ◎释疑 尊重宝宝强烈的秩序感

  其实,上述这些都是宝宝的“秩序感”在作怪。比如,妈妈把宝宝送到幼儿园之后就要赶去上班,一个星期下来,宝宝就逐渐发现,只要看到老师,妈妈就要走了;或看到妈妈了,就要离开老师了。又例如爸爸妈妈带宝宝出门之前,每一次歩骤都不会打乱,先穿衣服,接着穿外套,再穿鞋子,最后戴好帽子,宝宝的秩序感就形成了。衣服、外套、袜子、鞋子、帽子形成一个过程,如果哪天爸爸妈妈改变一些顺序,先戴好帽子再穿袜子鞋子时,宝宝就会表现得特别激动。固定的步骤形成了宝宝基本生活常规的模式,爸爸妈妈只要顺应宝宝内在的秩序,就可以避免宝宝的慌乱。因此在宝宝秩序感强烈阶段,爸爸妈妈可以从人、事、物等三个方面来维护宝宝的秩序感,要知道,这种秩序感并非不好的,而是宝宝内在的本能。

  对处于秩序感敏感期的宝宝,尽量不要让宝宝因变动而感到不安,理解孩子的这种“固执”,降低不必要的亲子冲突。要知道,爸爸妈妈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固执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尊重宝宝的“固执”呢?只要不是太过分,爸爸妈妈都不要横加干涉。只要爸爸妈妈肯细心、耐心地花时间引导,在宝宝走过秩序感的敏感时期后,秩序期养成的习惯就会逐渐变成生活中基本的习惯,例如东西是要归位的,早睡早起,不赖床,不熬夜等等。这些秩序会逐渐通过习惯成为宝宝生活的一部分。

  三岁的小不点说话有点狠

  “我要用车子碾死你!”、“我一脚踢死你!”王婆婆家的孙子三岁多了,最近说话越来越狠毒。一不高兴,每句话都带一个“死”字,很有暴力倾向。“我都不知该怎么教这个孩子了,每次出去听到他这么恶狠狠地对着别人说话,我都特别不好意思。”王婆婆说,有时她会马上呵斥孙子,要他闭嘴,有时甚至还动手打一下孙子,但孙子依旧故我,而且越来越厉害,你越骂他,他就越说得厉害说得狠。

  ◎释疑 欲用暴力的语言证明自己的强大

  通常家长想孩子这么小就学会了骂人,从小学坏该怎么办,其实不是这样的,3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知道我是谁。3岁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开始意识自我的强大,所以为了证明他的强大,他想尝试一下某类语言是否有力量,所以他尝试骂人,尝试说“不”,其实他是尝试这类语言是不是有力量的,而你打他、紧张他正好是证实了他的语言是有力量,你生气反而教会了他骂人,所以,解决方法之一是故意忽视法。让他觉得这话好像没有用,孩子是通过他的体验去学习。另外,可以通过问题的讨论,变成孩子认知的发展,比如他经常说“打死你”、“放火烧了房子”,其实他对问题的理解完全不是成人以为的那样,你可以问他,那你要怎么打啊?从而转变成对问题的讨论,转移他的注意力。

  名词解释

  何谓“敏感期”?

  孩子生命的头6年,他都在反复做一件事,就是寻找自己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是孩子成长的自我建构,是心理的自我破译。而我们怎么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精神胚胎和成长法则呢?这些都只有一个外在表现,就是——— 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假如孩子进入一个敏感期时被制止或阻止,那么这个敏感期就要相对延长或滞后。在某个敏感期,父母对其适当的引导,孩子的发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敏感期错过是否还能补救?回答是肯定的。绝大部分敏感期在受到压制后,一旦环境使孩子放松,敏感期会再次出现,弥补成长的损失。2岁弥补2岁以前的,4岁弥补4岁以前的,6岁弥补6岁以前的。年龄越大越难补偿,6岁之后补偿的难度相当大,这主要是某些敏感期过了6岁表现形式也变了,与6岁以前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