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今年7月对我国所有地市消除新生儿破伤风进展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世卫组织、联合国儿基会和中国卫生部门于10月,联合在广西河池和广东江门2个曾经的高危地区进行验证调查。结论:所有地市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低于1%。活产儿。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接生婆退出历史舞台
在《广西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项目画册》上,一张照片让看过的人揪心。画面中的壮族老妈妈,背着空空的婴儿背带,默默地站在家门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妇幼卫生处处长陈荔丽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是她2001年到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调研时拍摄的。1993年冬天,老妈妈的儿媳妇在家分娩,当时用了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的碗片割断脐带,致使刚刚出世的小孙子患上新生儿破伤风,出生不到10天就夭折了。拍下这张照片时,老妈妈已经失去孙子8年了。听周围的村民说,老妈妈思念孙子成疾,已经背了8年的空背带。
在我国,很多偏远地区农村曾有一个古老的职业——接生婆。但是,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医学专业培训,致使新生儿破伤风、产妇产后出血等屡屡发生,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记者在广东、广西两地采访了解到,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孕产妇选择到医院生孩子。2011年,我国农村住院分娩率为98.1%,接近99.56%的城市住院分娩率。过去一度风光的接生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记者曾打算采访当年的接生婆,但是均没有找到。
江门市卫生局副局长程学斌告诉记者,1952年,江门市开始普及新法接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江门市取消了家庭接生,并实行家庭接生员转型村保健员,大力推广住院分娩。“曾经的接生婆要么已经去世了,要么早就转行了,很难再找到。”
陈荔丽说,2009年,一位曾经的接生婆告诉她,现在村里流行在医院生孩子,她早就没事做了,只能在家做家务活。上世纪80年代初,这位接生婆在南宁市武鸣县太平乡,平均一年接生50个婴儿。一旦发生难产、产妇大出血、产道撕裂等突发事件,她根本无法应付。如果孕产妇或者新生儿死亡,接生婆自己也吓得半死。
在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一位孕产妇的母亲向记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接生婆。“我从1976年到1980年4年里生了1个女儿和2个儿子,都是找生产队的接生婆在家里生的。”今年56岁的李桂兰是河南省周口市区庄人,她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老家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在自家的土炕上出生的。
李桂兰回忆说,当时的接生婆一般是有过生育经验的中年妇女,或者村里有威望的人。接生婆行业在当时很吃香,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还会收到猪肉、红包等婴儿家人的酬谢礼物。
“当时接生的主要工具就是平时做活的剪刀,用开水烫烫、用酒泡一下或者在蜡烛上烧一烧就算消毒了。脐带都留半尺来长,用做活的棉线把脐带绑住,再用棉布把孩子的腰裹起来,七八天后脐带就自行脱落了。” 李桂兰说,那时候如果孩子得了新生儿破伤风夭折了,老百姓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做到清洁生产,而是觉得孩子“命不好”。
“现在不一样了,经济条件好了,当然要让我姑娘到医院生孩子了!”李桂兰感慨道。
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更早的时间里,新生儿破伤风是导致我国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多年努力,我国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数大幅下降。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网络直报)显示,2011年,我国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06%。,与2000年的0.2%。相比,下降了70%。
新生儿破伤风就是老百姓平时所说的“七日风”,常见于家庭接生时用不洁的工具来断脐,结扎或包裹脐端时消毒不严,致使破伤风杆菌侵入新生儿脐部引发全身症状。患儿往往表现出牙关紧闭不吃奶、苦笑、角弓反张等症状。
为了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培训传统接生员和推广新法接生工作,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新法接生的基础是“三洁”,即接生者手洁、消毒产妇阴部皮肤和使用消毒脐带剪。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世纪70年代,全球每年约有80万名新生儿死于破伤风,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1989年召开的第4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到1995年全球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决议,即在全球范围内,以地区为单位(在我国指地市级)“新破”发病率低于1%。活产儿。
1991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正式向世界承诺在我国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
“黑衣壮”住院分娩了
20世纪90年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卫生部推行以在新生儿破伤风高危地区开展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为主的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1995年,我国将新生儿破伤风从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并在甘肃、内蒙古等新生儿破伤风高发地区,先后实施了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强化免疫接种活动,大大降低了高危地区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国务院妇儿工委、财政部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我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转为以提高住院分娩率、推行新法接生为主。
陈荔丽说,当时“降消”项目除了给试点县的农村孕产妇100元~150元住院分娩补助外,还帮助县、乡镇医疗机构建设产科、添加相关设施设备,开展助产人员的技能培训,进行住院分娩宣传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和高山村寨的孕产妇,由于交通不便和传统观念影响,动员她们住院分娩成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工作的老大难。”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也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他们世代居住在大石山区,生孩子在家,生病才去医院,认为产妇、新生儿的死或者活均是命中注定。在广西“黑衣壮”的集居地——百色市那坡县,几乎每个村口都有一块大石头。村民们认为生小孩是极其私密的事情,不出门不出村,因此绝对不能越过村口的石头。
那坡县、乡、村三级干部加大对“黑衣壮”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逐村逐屯逐户做思想动员和卫生宣教工作。“我们利用非住院分娩致母婴双亡或新生儿因破伤风死亡的案例进行宣教,怀孕10个月不容易,到医院生孩子,大人不遭罪,娃娃长得大,并告诉群众住院分娩有补助。”
经过工作组反复耐心细致的动员和宣教,以及看到难产妇女被妇幼保健人员送到医院抢救,“黑衣壮”孕产妇及其家属终于被打动了。2003年5月,第一位“黑衣壮”孕妇到那坡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母子平安,“黑衣壮”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的局面终于打开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孕妇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
在广西,记者还听到了当地老百姓编写的山歌:“上山砍柴要用刀,下河捞鱼要用网。若要生崽去医院,母子平安还得钱。”许多老百姓虽然说不出新生儿破伤风到底是什么样的病,但是知道住院分娩的好处很多,而且国家还给补助。
陈荔丽说,自2009年国家深化医改启动重大公卫专项以来,广西所有的农村孕产妇都有了住院分娩补助,补助标准也提高到正常产产妇400元、危重症产妇1000元,再加上新农合补偿,基本上可以实现在乡镇卫生院免费住院分娩。
今年11月中旬,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顺安村的产妇卢昌逢在都安县下坳中心卫生院顺产共花了900多元,去掉400元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不到400元的新农合报销,她自己只需再掏100多元。
“住院生孩子,政策的激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河池市卫生局副局长文彪说,河池市2004年实施“降消”项目,当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56.9%。2005年项目实施1年后,河池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便达到71.79%,2006年为81.4%,2011年已达到98.38%。
“‘降消’项目(通过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与新农合结合,形成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长效救助机制。”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现场认证国家级专家组成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关宏岩介绍,“降消”项目第一周期在西部12个省(区、市)的378个贫困县开展,截至2011年年底,该项目已扩展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97个县,覆盖人口8.3亿,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3亿元。特别是2009年深化医改重大专项启动以来,国家对所有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予以人均500元补助。
基层产科建起来了
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中心卫生院,记者看到26岁的准妈妈韦丽珍正在排队等候产前检查。
韦丽珍抚摸着大肚子告诉记者,再过2个多月,她的宝宝就要出世了。“在医院生小孩可比请接生婆踏实多了。这里有专业的医生,生小孩的过程中,万一我或者孩子有什么危险,医生也可以及时处置。”
韦丽珍说,下坳中心卫生院每年都会到她所在的永安乡永吉村宣传住院分娩,怀孕前的3个月和怀孕后头3个月,都给她免费发放了口服叶酸片,怀孕后她又到下坳中心卫生院进行了七八次产检,只有做B超和少数化验是收费的。
下坳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主任梁红云告诉记者,由于该院是中心卫生院,专门负责接生的医生从建院开始就有,但是建立独立的产科还是从2004年开始的。在那之前,产科是包含在综合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里的,护士也是和其他科共用的。“周围的永安乡、板岭乡的乡镇卫生院的产科,也都是2000年以后才有的。”
梁红云说,2004年~2005年,“降消”项目办公室陆续给下坳中心卫生院发放了新的产床、胎心监护仪、新生儿保暖台、制氧机、一次性产包等。“2005年以前医院没有制氧机,都用氧气筒;现在产房内有两张产床,一张是给常规孕产妇生产用的,一张是给患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梅毒等疾病的产妇用的,以前都只有一张产床。”妇产科已经成了该院的“拳头”科室,有20张病床,年分娩量约600人。
都安瑶族自治县卫生局副局长韦家严说,除了设备,政府还增加了妇幼保健人员编制。以都安县妇幼保健院为例,2006年有60个编制,2012年增加到95个;该县19个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编制从2000年至今增加了37个。
据陈荔丽介绍,1995年之前,广西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没有产科。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投入1.3亿元,开始实施农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乡镇卫生院产科,借助“降消”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产科设备和培训产科技术人员。
陈荔丽说,目前广西所有132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开设了产科,其中,996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功能基本完善的爱婴卫生院,265个中心卫生院全部可以处理一般难产。标准化产房、温馨洁净的产妇休息室和宽敞明亮的爱婴区成为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亮点,产妇生孩子已不再过“鬼门关”。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许多“80后”、“90后”孕产妇不仅住院分娩,还追求更好的质量和服务。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罗坑镇中心卫生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1年,该院的分娩量为300人,而在2006年时还是400人左右,近年来越来越少。“区里曾经作过调查,不是因为孕产妇少了,而是‘向上流动’,到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生小孩了。”
韦家严表示,近3年来,每年县内的孕产妇分娩量都在9000人左右,其中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的为7000人左右。而在2005年,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的还不到总数的1/4。
卫生部去年发布的《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专业机构3025个,妇产医院398个,儿童医院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全国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约5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专兼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成为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链接
破伤风杆菌致病性
破伤风杆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对活组织、淋巴、血液无侵袭力,但可产生毒素引起发病。毒素包括溶血素和痉挛毒素。其中,痉挛毒素是破伤风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毒素与神经细胞结合,一方面引起过度兴奋,造成肌肉的持续紧张强直和腺体的过多分泌;另一方面形成许多高度敏感的兴奋灶,稍受刺激便发出兴奋冲动,从而产生阵发性的剧烈痉挛等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诊断标准
有分娩时的接生过程及脐带处理消毒不严史或新生儿出生后有外伤局部未经消毒处理史,再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即明确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治疗原则
新生儿破伤风的突出特点是肌肉强直和痉挛,大多数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因此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是针对上述特点采取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死亡,解除或减轻痛苦。
(一)一般治疗与护理:避免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避免发生感染等。
(二)破伤风抗毒素治疗:及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未结合的游离毒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使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由90%下降至17%。
(三)止痉:大量使用止痉剂和镇静剂,控制痉挛发作。
(四)抗生素治疗:应用抗生素可杀死破伤风杆菌的繁殖体,同时也可控制其他微生物感染。
(五)脐部或创口的处理:及时进行彻底的消毒或清创,使脐部或创口不再有破伤风菌繁殖和产毒,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重要措施。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标准
(一)以地区为单位(在我国指地市级)发病率低于1%。活产儿。
(二)经过复查,有诊断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主动监测的医疗记录或可供查阅的出生死亡资料。
(三)有进行社区新生儿破伤风调查的数据证实。
(四)监测资料已做性别偏差校正。
——摘自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本报记者 甘贝贝 莫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