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诱因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的急性炎症。多为胃黏膜出现糜烂和出血,通常伴有肠炎, 故后者又称胃肠炎。
本病的主要病因有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机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临床一般以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
【主要症状】
因其病因不同, 表现也各异,一般常见症状以恶心、呕吐和腹痛为主,此外尚可见便血。
【就医指南】
病变可局限于胃窦、胃体或弥漫分布于全胃。多发于夏秋之季。多数仅有消化不良表现,常为原发病掩盖, 多数患者可确定病因。
胃部出血常见,有时可引起呕血和(或)黑便。确诊有赖于纤维胃镜,可见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黏膜水肿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一般应在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西医治疗】
* 针对病因治疗: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或进流质饮食。
急性腐蚀性胃炎除禁食外,适当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饮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内因,即积极治疗诱发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应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疗、控制感染、卧床休息等。
* 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予解痉剂。如颠茄8毫克,或丙胺太林15毫克,每日3次。恶心呕吐者,用胃复安5~10毫克,或多潘立酮10毫克,每日3次。
* 抗菌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有严重细菌感染者,特别是伴有腹泻者用抗炎治疗。常用药:黄连素0.3克口服,每日3次;诺氟沙星0.1~0.2克口服,每日3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吐泻严重、脱水患者,应当多饮水,或静脉补液等。
* 止血治疗:急性胃炎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属危重病症,可予冷盐水洗胃,或冷盐水150毫升加去甲肾上腺素1~8毫克洗胃,适用于血压平稳、休克纠正者。保护胃黏膜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200毫克,每日4次。通过胃镜直视下用电凝、激光、冷凝、喷洒药物等方法,迅速止血。对出血量较大者,适量输血。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瘀血阻络型:症见胃脘疼痛频作,持续不减,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呕血黑便,且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适宜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法治疗。可用中成药:云南白药。
参考方药:炒五灵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枳壳6克、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6克、三七粉6克、炒蒲黄10克。
◎外邪犯胃型:症见发热恶寒,胸脘闷满,甚则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泻泄,且苔白腻,脉濡缓。适宜用疏邪解表、化浊和中的方法治疗。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
参考方药:藿香15克,紫苏10克,白芷6克,大腹皮5克,桔梗、茯苓、橘皮、白术、厚朴、半夏曲各10克,大枣2枚。
◎饮食停滞型:症见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症减,泻下臭秽,且舌苔厚腻,脉滑实。适宜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参考方药:山楂15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连翘10克、炒莱菔子10克。
中医传统疗法
★按摩法。
揉摩肚腹,用掌心顺时针揉摩腹部,在肚脐周围可多揉摩几下。
点穴:点按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公孙、足三里。
摩期门:拇指沿肋向两侧摩期门。
振腹助运:将两手搓热,重叠置于肚脐上,连续快速颤动,可助消化。
揉按肝、胆、脾、胃、三焦、大肠俞及相应椎体的夹脊穴。
★刮痧法。
足部反射区有6 个基本反射区;重点刮胃、胰、十二指肠、肝、胆囊、横膈膜、肋骨、淋巴(上身、腹部)反射区。
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天枢。
背部:胃俞、大肠俞。
上肢:内关。
下肢:足三里、丰隆、内庭。
【预防与保健】
精神放松,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茶,严禁吃油腻、粗糙及刺激性食物。患病后及时诊断, 及时治疗,调治结合,颐养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