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诱因
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引起的肝实质损害,最终导致有门脉高压的慢性肝脏病变。
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另外,炎症、毒性损害、肝血流改变、肝脏感染(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先天性代谢异常的物质累积疾病,化学物质和药物如酒精、异烟肼、甲基多巴、胺碘酮,长期胆汁阻塞和营养不良,也是本病发病原因。
【主要症状】
一般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区不适、疼痛、全身虚弱、厌食、倦怠和体重减轻,有的也会多年没有症状。
若胆汁回流受阻可出现黄疸、皮肤瘙痒、黄斑瘤。营养不良常继发于厌食、脂肪吸收不良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常见症状是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消化道出血,亦有表现为肝细胞衰竭、腹水或门体分流性脑病。
【就医指南】
有营养障碍、慢性肠道感染、血吸虫病、酗酒,尤其有较长时间病毒性肝炎史。
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为(3.6~8)∶1。肝损伤的病史及相关症状。体征可有肝脏肿大且质地较硬,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免疫学检查。由慢性活动性肝炎演变而成的肝硬化者,血IgA、IgG和IgM均可增高,尤以I g G为最显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亦可呈阳性。
B型超声波检查。肝内回声增高、增粗、不均匀。早期肝肿大,晚期肝缩小且表面不平。
CT检查。肝脏密度普遍降低或与脾脏密度相等。脾影增大。肝活组织检查。常可确认,但不宜轻易使用。
【西医治疗】
* 一般治疗:原发病病因治疗。停用毒性药物、禁酒、注意营养(包括维生素的补充)、处理并发症。适当补充白蛋白,可用量20~40毫升,以5%葡萄糖稀释为5%溶液静点,每周2次。
* 抗脂肪肝药物:如胆碱、甲硫氨基酸、肌醇或维生素B6。其他葡萄糖醛酸内酯有解毒作用;维丙胺有促使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 抗肝硬化或肝纤维化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降低前胶原mRNA水平和抗炎作用。可用泼尼松200毫克/日或泼尼松龙10~15毫克/日。青霉素胺能干预胶原的交叉连续,1.5~1.8克/日,分4次餐前服用。秋水仙素能抑制胶原微管的聚合作用,1~2毫克/日。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青霉素胺长时期应用毒性较大。
此外,有关秋水仙素对减少胶原积累的作用也有争议。新的制剂(γ-干扰素、酮戊二酸类似物和前列腺素类似物)能减少胶原形成,可酌情选用。
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一般情况较差者,可用促进代谢的药物,如用ATP 20毫克,辅酶A 50单位,胰岛素12单位及10%氯化钾10毫升共同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疗程。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湿热困脾型:症见胁痛,肢体困呆,乏力食欲差,黏腻口苦,且苔黄腻,脉滑数。适宜用清化湿热、渗湿解毒的方法治疗。参考方药:苍白术10克、厚朴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茯苓10克、龙胆草10克、鸡骨草10克。
◎肝郁脾虚型:症见胁痛走窜,胁下痞块,胸脘痞闷,体倦乏力,食欲差,面色苍白,便溏,且舌淡苔薄,脉弦缓。适宜用舒肝健脾、益气和中的方法治疗。参考方药: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牡蛎15克(先煎)、丹参10克、人参3克。
◎脾肾阳虚型:症见腹部胀满,脘闷食欲差,神疲怯寒,尿少肢肿,腰膝酸软,且舌淡体有齿痕,脉沉细。适宜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的方法治疗。
参考方药:附子6克、桂枝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补骨脂10克、冬虫夏草6克。
◎寒湿困脾型:症见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胸腹满闷,神倦乏力,尿短便溏,口干不欲饮,且苔白,脉缓滑。适宜用温中运脾、化湿和中的方法治疗。
参考方药:厚朴10克、白术10克、车前子10克、木瓜10克、木香10克、大腹皮10克、制附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干姜10克、甘草6克。
【预防与保健】
饮食有节。忌烟酒辛辣之物。忌吃含脂肪多的食物。精神放松,避免不良刺激。
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时需定期观察肝功能,消灭血吸虫等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如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在消除病因及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后,病变可趋静止,较肝炎后肝硬化预后为好。
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常因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失代偿期患者、黄疸持续不退或重度黄疸、难治性腹水、凝血酶原时间持续或显著延长、出现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