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妇产专家:如何让高危产妇安全生产

2016年11月28日 06:00 《生命时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随着医学进步,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因生产出现意外、死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一些大龄女性、身体条件不允许再生育的女性也加入到生育的队伍中。无论怀孕过程,还是生产过程,都着实让人捏把汗。本期,记者跟着北京妇产医院的医生出诊,为您记录妇产门诊的真实情况,并采访权威妇产专家,为高危产妇们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提供一些借鉴。

  超半数产妇属高危

  10月19日一早,门诊还未开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外就已坐满了等待检查的孕妇。产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奕和她的助手早早就到了诊室,换白大褂、开电脑、洗手消毒,在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后,陈奕交待助手叫号开工。 

  在陈奕的电脑上,就诊孕妇的姓名、年龄等信息清晰可见,上午的40个号里,有十几位用红色的字赫然标注着“高危”。“产科工作太忙了,还有很多来不及标记,这里只标记了35岁以上的,”陈奕说,“门诊中高危孕产妇能占到一半以上。”39岁的齐女士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再次怀上了宝宝,“我一胎是剖腹产,再加上年纪大了,时常担心二宝会出什么意外。”记者注意到,齐女士明显比其他孕妇穿得厚实,坐在长椅上,她双手环抱住微微凸起的肚子,用装有病例的档案袋挡在胸前,时不时地探一探头,生怕错过了叫号。 

  比起普通医院冷冰冰的白色墙壁,这里淡粉色的墙面显得温馨些,也让孕妇们紧张焦虑的心情缓和了不少。“许多孕产妇听到自己是‘高危产妇’就紧张得不得了,所以产科医生时常还会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陈奕说。在上午门诊快要结束时,36岁的韩女士走进了诊室,她患有孕期糖尿病,马上就要到预产期了。在例行检查后,她恳求医生为她做剖宫产:“我没有信心自己生。”“人家能生,你也能!”陈奕鼓励她,“你现在保持得很好,心功能等各项指标都不错,要有信心,自然分娩对你和孩子都是好事。”陈奕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最终选择哪种分娩方式,主要看孕妇的自身条件。比起年轻的产妇,高龄产妇虽然皮肤、肌肉的弹性下降了,但仍有自然分娩的可能。虽然35岁以上就算高龄产妇,但高龄和适龄所遵循的剖腹产指征是一样的,没必要过度紧张。 

  整个上午,陈奕都没出过诊室,也没喝过一口水。“根本顾不上喝水,也不敢喝,就诊的人多,哪怕上厕所的工夫都耽搁不得。”陈奕不停地在座位和检查床之间往返,为每个孕妇完成“问诊—胎心监测—妇科检查”一系列既定步骤;她的助手也在不停地开化验单、备档和叮嘱注意事项。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号,陈奕和助手脸上的表情才稍显轻松,“今天结束得还算早,患者们情况不错,看得就快些,这也正是我们最期望的。”

  先过心理这道坎

  曾有医院对高危孕产妇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焦虑心理的占21.87%,恐惧心理占14.58%,抑郁心理占31.25%,紧张心理占26.04%,依赖心理占6.25%。高危孕产妇不良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母婴的安全与健康。 

  “面对高危,孕产妇们应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王欣说,首先不能大惊小怪,要摆正心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虽说高危产妇有不少潜在风险,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孕前和孕期检查发现。“但是很多人的心态不对,认为来了医院就必须保住孩子,不然就跟医生急。”王欣说,孩子的去与留是大自然的选择,是物种进化过程,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医生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孕妇和家属要摆正心态。 

  孕期不良心理缘于妊娠知识不足。因此,高危产妇要更积极掌握科学的妊娠分娩知识,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寻求医生帮助,相信自己和医生,就能迈过这些心理障碍。另外,家属也不要过度紧张。全家人过度关注孕妇,会给她增加压力,引发早产;一旦胎儿或新生儿出现病变或意外,还会诱发产前、产后抑郁症。家人应该多换位思考,理解孕产妇的特殊心理,认真聆听她的想法,使孕妇处于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高龄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提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30.6%。有专家分析,孕产妇死亡率的增加,跟全面二孩政策之下高危孕产妇的增多有关系。北京妇产医院产一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高危妊娠直接危害着母亲及胎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高龄、剖宫产再孕以及患有孕期合并症。” 

  高龄孕妇。王欣分析说:“现代女性注重事业,要孩子比较晚,加上二孩政策放开后,一些大龄女性也想要二胎,导致高龄孕妇增多,这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高龄孕妇生育染色体异常孩子的几率较大,早产可能性大,也易发生妊娠期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大多数人关心的高龄难产问题,王欣表示:“过去我们认为,高龄产妇顺产的机会可能减低,但从临床情况看并非如此。” 

  剖宫产再孕。“过去是一孩政策,医疗环境不好,五六年前剖宫产非常普遍,一些医院剖宫产率甚至能达到75%~85%。”王欣说,如今二孩政策放开,当年剖宫产的女性再次怀孕,问题就逐渐显现了。剖宫产会对子宫造成损伤,再孕时发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几率会高很多,可能造成产妇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安全。 

  孕期合并症。这包括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心脏病等。糖尿病大多会导致胎儿巨大、难产;妊娠高血压则可威胁母婴生命,且可发生远期后遗症,影响母体健康,这也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由于妊娠期的血容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引起孕妇心脏负担增加,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胎儿可发生宫内窘迫、死胎、死产及早产。 

  此外,有异常生育史、年龄过小、胎盘早剥、胎位不正,孕期曾服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接触过有害物质或放射线及病毒感染等,也属于高危因素。

  高危产妇重在预防

  高危产妇孕期要定期检查,其中羊膜腔穿刺、22周左右的胎儿畸形筛查、26周的胎儿超声心动图等绝不能忽视。妊娠并发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孕妇重治疗、轻预防。预防对降低高危风险十分重要。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年龄段妊娠,孕期尽量避免接触风险因素,剖宫产再孕者要格外注意出血问题。其次,要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过度疲劳和休息不当都会增加高危妊娠的危险,卧床时应采取左侧卧位。再次,高危孕妇还要学会数胎动。每天3次,时间为上午7~8点,中午12~1点,晚上9~10点。每次数1个小时,三次胎动次数相加乘4,便是12小时的胎动次数。不同孕周胎动数值不一,正常胎动次数为每小时3~5次,12小时不能少于20次。 

  王欣最后强调:“过去老人常说‘一人要吃两人的份’,这是不对的,孕期大补导致营养过剩,胎儿超重,不仅会加大分娩难度,还会增加巨大儿将来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孩子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7斤左右就可以了。孕妇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做到营养均衡,补充足够的维生素、铁、钙及各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等就足够了。

  本报记者 徐文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