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1岁男孩因妈妈一句训斥出走,离家3天后终于被警方找到
门外的隔阂
8月21日晚11点左右,11岁的鑫鑫(化名)因太晚回家被母亲周女士训斥了一句“没耍够你再出去耍嘛!”后便再也没有回家。小区监控显示,与他一同出走的还有一个同龄的小男孩(本报24日曾报道)。
孩子回家后又被一句训斥挡出门外,周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按照以往,鑫鑫在门外反省完后,会敲门认错。但是直到22日清晨5点,家人却再也没听见敲门声。是什么让鑫鑫决定离家出走?另一个出走孩子雷雷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华西都市报记者再次来到了鑫鑫家中。
24日晚10点,好消息终于传来:苦寻3天后,在九眼桥捡废瓶子的鑫鑫和雷雷被警方找到送回家中。
墙上写下“恨爸爸”
“他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耍”
24日下午1点,记者再次来到鑫鑫家中。此时,他的父母现在仍在外四处寻找。
在鑫鑫的卧室门口,除了那句“爸爸我恨你!”的字迹,还贴着一张补课表,上面写着:星期四,补英语,晚上六点半;星期五,补围棋,晚上六点半;星期六,上午补英语,九点半钟;星期六,下午补奥数,三点半到六点。
每天下午6点左右,奶奶邓婆婆会准时去学校接鑫鑫回家。“如果是出去补课,我就在外面等他。”邓婆婆说,鑫鑫平常的作息时间都比较“规律”,“晚上9点钟,必须准时睡觉。”
鑫鑫的父亲在外面做建筑工作,一周回来一次,但也只是待一晚上,很少管到孩子。“孩子主要是他妈在管,平时也管得比较严,如果不听话,也会打他。”
“他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出去耍。”邓婆婆说,鑫鑫喜欢玩篮球、滑板、陀螺、乒乓球、象棋等,但是都在10点前回家。“只有一次他耍得比较晚,我们在附近找到了他,他说:‘你们不找我,我还要耍。’”
邓婆婆说,鑫鑫还喜欢骑自行车,“后来他妈妈就把车钥匙给收了,怕他出去到处玩,被车撞到。”而鑫鑫常说的一句话是——“呆在家无聊,就想出去耍。”
一同离家的雷雷
奶奶说:“他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与鑫鑫一起出走的孩子叫雷雷(化名),21日晚,两人一同出现在小区门卫室的监控画面里,又一起离开了小区。两人同为四年级学生,但不同班。雷 雷所住小区的保安谢先生称,雷雷平时比较贪玩,“去年我值晚班的时候,经常看到他晚上十一二点回来。”谢先生说,他就曾看到过雷雷几天不回家而被派出所的 巡逻队员带回来。
雷雷的奶奶称,雷雷妈妈在雷雷生下来几个月就离开了他,爸爸在机场工作,平时很少回来。因为老伴瘫痪卧床,自己也没有多少时间照顾他。两年前,爸爸重组家庭后,雷雷便由新妈妈照顾。“但是他知道不是自己的亲妈妈,再加上被其他孩子说,他就特别抵触。”
在雷雷的一个作业本上,雷雷写下了一段“个人反思(计划)”:今天我又撕了字帖,哦,真是的每次都要撕,特别是把我爸爸气得真(直)冒烟,唉, 今天是老爸不会原谅我了,只能靠我明天了,明天不能在(再)撕了,希望老爸能原谅我。文章中间不乏错别字和标点的误用,下面则是一幅画了又被涂掉的漫画, 看不出画的具体内容。“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雷雷的奶奶说。
家 长 怎 么 当 ?
发飙、威胁、比较…这些习惯你有没有?
面对犯错的鑫鑫,周女士的“没耍够你再出去耍嘛!”成为他离家的导火索。父母们最常批评孩子的一句话是什么?什么样的话最伤孩子?华西都市报记 者在街头随机采访10位市民。大部分家长表示,在批评孩子时,并没有固定的“口头禅”,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地讲道理,但也不乏一些具有“个人特色”的言语。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应该多问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与自己沟通。
威胁型
“不听话的娃娃要关小黑屋”
主要对象:听不懂道理的孩子
市民徐女士有一个五岁半大的女儿,当女儿闹着不吃饭或者因为不想上幼儿园而发脾气的时候,徐女士就会使出“杀手锏”:“不听话的娃娃要关小黑屋。”徐女士说,一般自己跟女儿说话都轻言细语的,只要脸板起来,同时说话声音变大,女儿就会乖乖听话。
“你这么不听话,下次妈妈不给你做小蛋糕了。”每次女儿甜甜犯了错误却不改正,吴女士总会用美食来“威胁”女儿。而一听吃不了小蛋糕了,甜甜就会马上认错说再也不这样了,这一方法屡试不爽。
“现在娃娃只有4岁,讲道理也听不懂,这种方式很管用,等她长大一点,就不管用了。”吴女士说。
发飙型
“再不听话,我要修理人了!”
主要对象:比较“费”的男娃娃
市民李先生是个急性子,虽然在跟孩子相处时会尽量控制脾气,但有时候还是会“爆发”。李先生9岁的儿子,还在念小学二年级,因为比较顽皮,隔三差五总会闯闯祸。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肯定要打要骂!”李先生说,他生气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再不听话,我要修理人了!”至于效果,李先生说,儿子当下会承认错误,但似乎持续性不太好,“管不了多久,之后还是会犯。”
“可能这种方法用多了,娃娃也变‘悬’了,左耳朵听进去,右耳朵又出来了。”李先生说,自己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过生起气来,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
比较型
别家的孩子,他就不会这样
主要对象:6岁以上的孩子
市民蒋女士的女儿今年14岁,正在念初二,由于学习任务重,蒋女士常常与女儿因看电视的问题而不愉快,“我喊她不要看电视了,去做作业,她就很不乐意,甚至还要跟我‘对着干’。”
有好几次,见女儿坐着不动,蒋女士叹了一口气,“你看人家×××,她就不会这样。”正值叛逆期的女儿听了这句话后,要么赌气地摔房门,要么“理直气壮”地反驳。
邹女士也曾对6岁的儿子说过同样的话。“你是我的妈妈还是×××的妈妈嘛?”儿子的这句反问让邹女士哭笑不得,她也意识到,这样的比较,对于孩子来说不太好。“现在都只是指出他的问题,不会再拿他和别人做比较了。”
孩子怎么想“最讨厌”的话
陈思语年龄:7岁最不喜欢的一句话:这个不对,你必须要改!林一鸣年龄:14岁最反感的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廖宇恒年龄:11岁最讨厌的一句话:怎么说不听呢?
最易激怒孩子的三句话
“你必须听我的”
分析:这是典型地想以家长的权威来压倒娃娃的话,尤其是对于自我意识正在慢慢苏醒的青春期的孩子,效果不会很好,甚至可能有反作用。
“ 你 不 用 解释,我知道你就是这样想的。”
分析: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自己没有做这个事情,或者做这个事情是事出有因的,但家长却不相信,偏要认定是自己干的,这会让他们感到不被信任。
“ 你 咋 不像××× 一样!”“人家都可以,你怎么不可以?”
分析: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这样的比较,很容易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无论几岁的孩子,都不能当着外人的面严厉批评。
专 家 怎 么 看 ?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中长大的,对于犯错的孩子,父母的言行既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结,成为今后一些过激行为的导火索,也可能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不足,照亮他们的人生。
控制欲太强是教育的误区
“你不管多大,在我眼中还是一个孩子。”这是不少中国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在感动于浓浓亲情的同时,却也反映出家长强大的控制欲。
“父母与孩子在心理上存在固有的代沟,家长下意识地认为,我是长辈,你是晚辈,你就应该是属于受支配的。你犯了错,我说你几句,你就应该听着。”在心理咨询专家马呓丹接触过的家长中,这样“强势”的家长并不少见,“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双方不能平等沟通。”
另外,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不是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时,还会“示弱”地打“感情牌”:“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呢?”“我做了这么多,还不是为你。”马呓丹认为,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控制。“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逼迫他们听话。”
多问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倾诉
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一定要压制怒气,尝试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马呓丹建议多问开放式问题而非指责性的闭合式问题,比如问“你这样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而不是“你这样做对不对?”,“后者会给心理造成一种抗拒,而且很难去接话,难以倾诉原因。”
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除了平时加强交流,马呓丹还建议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与他们进行交流。“跟他们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但我现在不会了,因为……’,先通过设身处地地着想,让孩子放松戒备,然后再讲道理,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
对于年龄段偏小的孩子,心理咨询专家苟威则建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比如跟他讲,一个小兔子干了什么事情,受了什么伤害,这样,他就会记得很清楚。”苟威说。
最 新 进 展孩子终于被找到在九眼桥捡废瓶子
爸爸:我们没再责备
苦寻三天后,好消息终于传来。24日晚10点20分,两个孩子已经被民警安全送回家。鑫鑫父亲李先生说,鑫鑫被发现于九眼桥的一个巷子里。通过 媒体的传播,九眼桥派出所的民警关注到了这一事件,并于24日在附近发现了两个孩子的踪迹。当时,两个孩子还是穿着离开当日所穿的衣服,正在捡废瓶子。九 眼桥派出所随即联系了芳草街派出所,将两个孩子送回了家中。李先生说:“孩子能回来我们全家都非常的开心,我们都没有再责备孩子,只希望他能好好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