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长向导一对一陪伴流动儿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 09:58  新京报  微博
去年10月,中青院的大学生“成长向导”首次集体来到冷泉村,和村里的外来工子女一对一“结伴”。王渭巍 摄  去年10月,中青院的大学生“成长向导”首次集体来到冷泉村,和村里的外来工子女一对一“结伴”。王渭巍 摄

  面对北京约10万的外来务工子弟,2009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5所北京高校共同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成长向导”计划,由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向流动儿童提供为期一年的“一对一”陪伴服务。

  然而,两年下来,只有351位流动儿童受惠,由于缺乏基本运行资金和多渠道稳固的志愿者队伍,改变的力量,似乎有些微弱。

  冷泉村,位于海淀区西北旺山脚下的小村庄,近几年热闹起来,在颐和园、上地一带的打工者,拖家带口地搬来,挤进翻建加层的群租房。

  山东的、安徽的、四川的、河南的……乡音各异的孩子们跟随父母而来,进入村办小学读书。在生活重压下,家长们每日忙忙碌碌,孩子们很少走出村子。

  但去年10月,因“成长向导”的到来,冷泉村36个外来工子女有了哥哥、姐姐。

  “跟哥哥姐姐在一起,爸爸妈妈就不会把我和弟弟锁在家里”,11岁的苏倩说,姐姐定期辅导功课、排演节目,“每个节日,都要带我们开联欢会”,平安夜晚会上,苏倩去了姐姐的学校,和小伙伴一起上台表演节目,第一次赢得那么多欢呼和礼物。

  引自香港的“计划”

  中青院研二学生夏晓丽曾因童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主动报名参加2010-2011年度的“成长向导”计划。

  第一次见到“结对”的小孩,夏晓丽却有点“懵”,一个13岁看上去很顽皮的男孩,不肯跟人说话。夏晓丽曾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有趣话题,买礼物、买吃的,希望打开局面,得到的却是冷冷地回应。

  “有一种公益行动,不需要你捐款捐物,也不需要你的怜悯,只需要你付出一年时间,陪伴、倾听,以生命影响生命”。香港理工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陈清海,很能体会夏晓丽等“向导”们的烦恼。

  在香港,陈清海和他所在的社工团队,已带领“师友计划”走过4年,累计陪伴服务超441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

  2009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生命教育基地负责人史柏年将该计划引入北京,变身为“成长向导”计划,服务对象定位于生活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约10万流动儿童;在校大学生提供“陪伴”服务。该计划设计三年,到今年5月结束,是由香港理工大学牵头,北京五所高校加盟,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在“成长陪伴”中,“向导”保证每月至少三天,与结对的孩子共度。“向导”会通过电话、QQ等手段,和结对的小孩及父母,保持紧密联系。

  一年的向导经历,让夏晓丽体会到,流动儿童最需要的,不是怜悯或施舍,而是平等的交流和陪伴。

  一起出去活动,“我们向导和孩子们可支配的资金,一般是每人10块钱,我们会和结对的小孩讨论,这钱该怎么花。”夏晓丽说。

  从学校转入社区

  去年开学前,北京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被集中“关停”,“成长向导”计划一直服务的兴华学校,也在其中。

  针对打工子弟不得不搬迁、各自寻找新学校,或到更远的公办校插班就读等新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成长向导”团队,开始试点“成长向导社区模式”。

  去年10月,中青院在校内招募36名“向导”,依托由中国青基会设立的流动儿童活动中心,进入冷泉村。

  中青院社工学院副院长王渭巍说,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和家长反馈,“成长向导”社区项目的主题,更突出“学习伙伴”,侧重学业辅导;“在争取家长们信任的同时,让大学生用言行影响孩子,主动融入城市,消弭社会隔阂”。

  一直关注“成长向导”计划的陈清海教授认为,这种社区模式,有利于应对北京教育政策调整后,让“成长向导”服务,覆盖到没有打工子弟学校,却存在大量流动儿童的社区,帮那些不得不迁徙,或转入公办校的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欲增配套公开课

  去年10月,“成长向导”计划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家访式调查。结果显示:有了大朋友后,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显著提高,融洽了和父母的关系,并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

  跟夏晓丽结对的孩子小亮(化名),现已上初二。曾不善言谈,不愿跟女孩说话的他,现在开朗了很多。学校的体育比赛前,他主动指导女同学打羽毛球。在家里,他尝试和父母谈学习谈未来。现在,小亮还和夏晓丽保持着“姐弟”般的联系。

  中青院已考虑增设一门“服务学习”的课程。“课程主旨是让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与学习结合,更好地与社区保持联系,针对社区各种弱势群体的需求,提供公益服务”。中青院社工学院党总支书记侯欣说,如推进顺利,“服务学习”课程有望今年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选课。

  如果中青院5000名学生都融入“成长向导”计划,“将是多么强大的志愿者资源”,侯欣说。除了志愿者培养,对于成长向导冷泉村“学习伙伴”项目的培训、交通、餐食、活动布置费用,中青院生命教育基地还负责筹集资金。

  ■ 向导手记

  “你变了,我很开心”

  我的受导者小桐(化名),是黄庄打工子弟学校的初一学生。他祖籍山西,现在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妹妹一家六口住在大兴郊区一间不足20平米,即将拆迁的平房里。为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爸爸白天打工,晚上做保安;70多岁的爷爷身体不好,还要去饭店洗碗。但小桐似乎对家里长辈的辛劳“不领情”,他对学习没兴趣,经常逃学扎进网吧,一连几天不回家。

  刚和小桐“结对”时,我很失望,觉得很难跟这个孩子相处一年。督导就指导我带小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每次都会鼓励或事先设计好游戏环节,让小桐上台“表现”,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加油。

  渐渐地,小桐愿和我说话了,甚至同意我去“家访”。我才知道,小桐现在的妈妈不是生母,他内心深处,一直心存芥蒂,很少跟家里人沟通,有事都自己心里憋着。

  之后,我就找机会让他说话,我来倾听。除一起活动,我会主动跟他聊QQ、发短信,或打电话。开始,小桐自顾自地说,渐渐地,他说完了,也会主动问我的看法和意见。这时,我就趁机跟他分享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从贪玩找到学习窍门的过程。

  活动快结束时,我惊喜地发现,小桐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帮爸爸站岗,或到爷爷干活的饭店去帮爷爷洗碗刷锅,开始学着照顾同父异母的妹妹。

  近一年的“成长向导”活动结束了,但我一直在关注着小桐的成长,他已经不会再在网吧过夜了,也很少逃课。虽然目前,小桐的学习成绩并没明显提高,但听他说,对某些科目开始感兴趣了。小桐的同学告诉我,上学期期末考试,小桐的生物课成绩提高不少。想对小桐说,看到你变了,我真的很开心。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