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11岁男孩徐知临两次跳级又两次休学

2017年02月21日 00:52 齐鲁晚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徐知临很早就显现出超高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报记者 徐洁 摄徐知临很早就显现出超高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报记者 徐洁 摄

  新学期开学了,济南11岁男孩徐知临离别校园一年后,回到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春藤附属小学的五年级课堂。一年前,徐知临因成绩优异跳级。这一年,徐知临离开课堂,用大块的时间做了这些事:旅行、阅读、写书和锻炼身体。

  新学期开学 重回课堂

  新学期开学一周了,重回课堂的徐知临又找到了上学的感觉。相比一年前,徐知临感觉五年级的作业比以前多了,“四点回到家,我才真正开始忙起来!”两次跳级但又休学两次,徐知临回到的还是他刚入学时的班级,同学也是一起入校的老同学。见到徐知临回来了,同学们非常热心,“徐知临,你坐这儿吧!”“徐知临,我跟你一块做作业吧!”老师也很喜欢他。

  徐知临第一次跳级是在一年级,当时的校长马刚见他成绩优异,提议他直接跳到二年级,不要再跟着一年级“浪费时间”了。不过,跟着二年级学习了一个学期后,妈妈林静考虑后决定,让他休学一年;四年级时,徐知临再次跳级,跳级后他又休学了。

  休学时间 大量阅读

  妈妈林静说,徐知临的超前学习并不刻意。他家的客厅中没有安放电视,正对沙发的位置是整整一面墙的大书柜,孩子的书占据了大半的空间,徐知临从小在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中长大。林静说,孩子小时候,她每天晚上要教孩子阅读绘本一个小时。

  徐知临很早就显现出超高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这使他能比较轻松地读懂高年级的教材,超出同龄孩子的学习水平。

  休学回家做什么?阅读是徐知临的第一选择。在过去的一年中, “大部头”的著作徐知临读过好几部,比如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作品系列、英国儿童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系列作品《猫头鹰王国》15册,还有曹文轩、冰心的几乎全部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休学一年中,徐知临跟着父母去了云南、青海、黑龙江、江苏等地。“其实在家学习比在学校累多啦。”11岁的徐知临说,在学校只是专心听讲就行了,在家要为自己设立目标任务。

  八岁半时,徐知临想把幼儿园的事写下来,今年作家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小豆丁幼儿园成长记》,12万文字和一幅幅当年的图画记录着他的幼儿园生活。

  徐知临说,休学在家的一年中,他还写了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

  独立思考能力 强了不少

  “在家过得很快。”徐知临说,除了阅读、写作,他每天下午都要在外面锻炼身体,常去附近的陶艺馆制作陶艺,去马场学习马术。

  在家学习,总不如学校课程丰富多样,如何弥补?徐知临说,他也阅读科学类的书籍,并在家做实验,秋天还采集落叶做植物标本。林静认为,孩子在家动手做的实验并不比上学时少,他们还尽量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外出参加集体活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有人会质疑,长期不在课堂学习,基础打不牢,会不会对以后的学习有影响?

  林静说:“所谓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背诵和做题的能力吗?我们常见到,一个孩子不是忙着上学、做作业就是忙着上辅导班,十几岁自我探索的能力已经消失了,到了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林静认为,一个人最核心的基础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不过,外界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太多了,不断地给孩子提要求,孩子根本无暇探索自我,如果一个孩子有了在兴趣基础上深入探索的能力,其他的所谓学习能力就不成问题,因此,她并不急于让儿子读多少遍教材,而是让他有机会不受外界评价影响,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常春藤附属小学校长马清彪说,再见到徐知临,感觉他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不少,学校支持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休学在家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学校教育也有优势,这是在家学习所不具备的。

  家长说法

  儿子不是天才 只是普通孩子

  小学跳级两次,有人说,徐知临像神童、天才。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的徐知临的妈妈林静说,“儿子绝对不是天才,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只是普通的孩子,如果我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他在学习各门功课时都不费劲。”

  林静说,当时选择让徐知临休学在家学习,也是非常慎重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分阶段的“在家—学校”的学习方式,虽然没有让孩子“跑”在同龄人之前,但扩充了孩子的生命宽度,孩子有整块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快乐。

  作为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林静反对在阅读上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和指导。她说,她会在周末把孩子带到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喜欢哪一类书,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到的幸福、畅快和自由的感觉。每个孩子的天赋、经历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能整齐划一。

  这个学期,调任山东师范大学即墨实验学校校长的马刚说,学校教育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有的孩子的确更适合其他的教育方式,只要对孩子好就可以去尝试,教育的要义在于给人自由,有了自由就有了因材施教。

  本报记者 徐洁

  齐鲁晚报记者 徐洁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