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节日文化盛宴,带孩子一起来飨!

2018年02月07日 11:42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华夏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天地万物,沉淀着精神追求,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更描绘着文化的共同底色,塑造华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这是属于中国文化的根。

  现在的小朋友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对圣诞节的喜爱要高于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甚至有的小朋友认为圣诞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反倒对乞巧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了解甚少。这些节日基本处于边缘化、形式化的状态;就连商业气息都没有圣诞节重。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小猪佩奇、迪士尼;但对做香囊、花灯、腊八粥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和仪式感都很陌生。小朋友眼中的端午节≈≈粽子节;对为什么挂菖蒲、艾蒿、制作五彩绳、做香囊全然不知!更不要提重阳节,登高赏秋、菊花、遍插茱萸、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也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无怪乎有人感叹,西方文化入侵,导致本土节日渐行渐远;新生代孩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已被削弱,谈何传承。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触、参与这些节日,告诉孩子传统节日的来源、特殊的意义。孩子长大后,不论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自信、骄傲的说“我是龙的传人”;因为传统节日让孩子对“家”、“国家”有情感纽带。

  比如,春节,我们带着孩子给老人拜年,用行动告诉孩子“百善孝为先”;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过年?过年为什么舞龙舞狮、放鞭炮、挂红灯笼、穿新衣、贴对联窗花?长辈要给压岁钱意义?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了解春节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取向。然后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自然对“节日”“家”“其乐融融的团聚”有了认同感;也能勾起孩子对传统节日的向往,同时也能加深孩子对节日的理解。

  不论国内外,对于传统节日,仪式感代表着节日的符号。除夕守岁、舞狮龙、包饺子;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清明节祭祀拜祖、踏青;端午五彩绳、粽子、香囊、屈原、划龙舟。。。。。。,等这些传统节日与习俗,有了仪式感,才有了厚重感。就拿端午节来说,看到粽子,我们想到屈原跳江的典故;挂艾蒿、悬菖蒲,寄托人们辟邪祛病愿望;赛龙舟,在竞技中激发令身体变的强壮,守护他人。虽然节日全国各地形式、仪式上略有不同,寄托对生活的希望是相同的。

  当然,有些节日习俗在时代的迭代中逐渐变化。比如,过年的压岁钱,很多小朋友不知道为什么长辈要给自己压岁钱?给压岁钱只是被物化的行为,若加上家长、小朋友之间的攀比,这种仪式感就有点单薄。但有些习俗随着现代城市生活也在变革,在民俗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以更新的形式出现。比如,重阳节,九为奇数,也是阳数;二阳相逢称重阳。九是最大的数字,也是大凶日。陪老人登高的本质意义就是离开平日环境,躲避凶气。而现在人们淡化了避凶的禁忌内容,保留了形式意义,节日有喜庆的成分存在。所以,登高虽然是一种仪式,但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举行这种仪式。

  每个节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充满浓郁节日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了解节日仪式感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不在流于形式“吃吃喝喝”,按部就班参与不知所以然的仪式。父母、孩子都需要对于传统节日、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才能更加珍惜这些传统节日。敬畏传统节日,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将民俗传承的更好。“敬畏天地”,才能对大自然心存感激。

  来源:鸽子医生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