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诸翟小学的于超是一位不幸的孩子,但正是这位不幸的孩子,却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强精神。
于超的爸爸因为车祸而下肢瘫痪,只有靠单位的工伤抚恤金过日子。妈妈为了能够增加收入,就去做扛液化气钢瓶的工作。每天,于超的妈妈要扛着30多公斤的液化气钢瓶走十几趟。
于超在6岁的时候就得了哮喘病,在服药治疗的过程中,他的肠胃受到刺激,几乎所有的肠胃病他都得上了。最严重的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这病既不能多吃药,也不能通过做手术来治愈。疼起来的时候,小于超会疼得打滚;如果碰到在上课,小于超就会用铅笔盒顶住肚子,只要疼痛不超过10分钟,小于超就能够坚持住。
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于超,他反而非常坚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常常获得年级第一名。
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雄才们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叹;他们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逆境,成为强者。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悼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却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巴尔扎克的一生,命运坎坷。他幼年就缺乏母爱,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成为家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愤愤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长大后,巴尔扎克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他就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简陋寒酸,夏天热气腾腾,冬天寒风嗖嗖。巴尔扎克没日没夜地不停地写着。在与书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巴尔扎克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为了躲债,他曾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轮曲糅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这里,欧阳修借比喻说明,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立业成才。
为了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应该让孩子们经常经历生活的磨练,养成坚韧的品格。能忍受艰难困苦,能忍受屈辱、挫折,才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吴玉章在1964年曾让自己的子女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他指出:“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是爱与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子女适当的爱,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一个叫皮特的美国中学生在假期参加学工劳动。他说:“新雇员开始必须涂抹和粉刷厂房的外墙,以练习技巧。一天,我在炎热的太阳下连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双手酸软,疲乏得很。回到家中,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双手。看看厂里每天辛勤工作的人们,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一个正直而诚实的劳动者。
“记得那天我刚刷完第一面墙时,几乎所有在近处干活的工人都跑过来为我鼓掌。这天的记忆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中,我由此领悟到由诚实劳动所结的果实是最甜蜜的。
“在这个劳动的夏天,我获得了许多新的技巧和新的价值观。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我还要特别提一下:我记得自己曾抗议他们把一张有关选举的大传单贴在我们的车上,厂长听到后立即让人把传单揭走。尊重劳动者,哪怕是一个打零工的小伙计,正是一个好的、公平管理的基本特征。”
这名叫皮特的中学生参加学工劳动所获得的,岂止是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美国的一些州立中学甚至还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中国父母可能不会赞成这样的苛刻条件,而美国父母则全力支持这项活动,因为这对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十分有益,并且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坚毅的精神。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意思是,只有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人,才能担当“大任”。这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锦囊:
当家里发生一些变故时,父母不要向孩子隐瞒,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磨难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财富,如果父母向孩子隐瞒实际情况,孩子就会失去战胜磨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活实践的机会,对孩子来说损失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