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学龄前 > 素质教育 > 《让孩子吃点苦》

 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失败
 《挫折教育的55各细节》


  斌斌是个好强的孩子,上小学时,总是班里的第一名。

  但是,进入初中后,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斌斌的排名是班级第三,这让斌斌非常不好受,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斌斌的妈妈不理解儿子,反而说:“以前都是第一的,这次考了个第三,你退步太
大了!”这让斌斌一下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父母有必要让孩子预料未来的种种困难,因为每次做未知的事情或冒险时,都会遇到许多风险、困难与变化。

  如果我们的孩子出去旅游,一定要等到“天气晴好,交通便利,吃住都安排妥当,甚至每一站都精心安排”之后才出发,那么他什么时候能出发呢?当孩子计划去某个地方时,选择一下行车路线,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并尽量排除其他意外的做法,都是出发前必备的。可在旅行途中,仍然无法消除所有的意外,因为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出现,总在人们意料之外。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如果遇到了困难,就要勇敢地面对。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讲:“看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是猪脑子?”“早知如此,不如当初不要你!”“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这些话语的反复“暗示”下,往往会接受这种错误判断,从而将这些错误判断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部分,长此下去,必定形成怯懦、自卑、害怕挑战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当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低时,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动力,如果遭到失败,有可能会一蹶不振,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帮助孩子具体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在《请给孩子松绑》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当陈元的父亲得知陈元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时,他能体会到女儿的伤痛。陈元在经历了奥赛的层层选拔后,却在距国际奥赛仅一步之遥的地方失去了机会,这对一个只有16岁的、涉世未深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陈元的父亲不能给孩子找借口,他要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并接受它。父亲给陈元写了下面的这封短信,压在陈元的书桌上。

  女儿:

  你虽然没有进入国家队,这是遗憾,但你从中得到的经历、锻炼、启迪,以及你所认识的社会、认识的人生,远比你进入国家队的意义要丰富得多、宝贵得多。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你会经得起挫折、委屈,你会因此而奋起,而去攀登你人生的又一个高峰。

  记得你上小学时,从浏正街小学转到修业小学,在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经历,激励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奋发努力,可以说,那是你人生的一笔财富。同样,在中国科大的这段经历,更会激励你在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中拼搏进取,因为你经受了挫折,你已经懂事了!

  爸爸

  不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是暂时的失败还是逆境,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没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就没有成功的到来。但是,今天的父母还应该正确、客观地教育孩子,那就是:“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失败就是失败,如果孩子在失败后很随意地摇摇头、耸耸肩,只对失败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他的前面很可能还是失败。

  父母不要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失败非但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反而应该可喜可贺。如果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他认为只有经历失败才能获取成功,于是他会不畏失败,不在乎失败,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而结果是看不到尽头的失败,那么纵使他屡败屡战,也并不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正如温瑞安先生所言:“跌倒一次、两次,你还可以再爬起来,但如果跌倒一百次以后呢?即使你有勇气爬起来,相信你的勇气已经消失殆尽,你的脊梁再也不能挺直。”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或走进死胡同时,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共同向困难挑战。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挑战,还应该提醒孩子“你错了”,并进一步启发孩子“为什么会错”,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怎样才能少犯相同的错误。这样,孩子才能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育锦囊:

  父母要教育孩子:既然失败无法避免,就要有勇气面对这一切。对那些担心失败的孩子,应鼓励他们对着镜子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努力去做了,也是一种成功。



    关键字:鼓励  接受  失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70,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热力推荐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