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素质教育 > 智商与情商 > 《三岁缔造一生》

 发展视觉语言十分重要
 《三岁缔造一生》


  我们提倡早期识字,但并不追求识字的多少,也不是为了提前扫盲,更不要求婴幼儿进入系统的文化学习;而是因为识字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结果。

  早期识字能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阅读能发展思维力、想像力,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更重要的是,早期阅读对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视觉语言的
发展,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人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听觉语言,主要用于日常对话和交往。它用得广泛,使人敏捷,是社交和口头宣传的极好工具,也能丰富见闻,增长知识。但是它不够规范,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所以光有口头的听觉语言,思维是难以深刻的。文盲的文化层次一般较低就是这个原因,甚至被认为是“没有文化”。

  书面语言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视觉语言,它的长处是更规范、更系统、更深刻,并且通过文字形象,最有力地启发思维和想像,加强人的记忆。所以我们都有一个体会,听来的事情理解肤浅,印象不牢;而读过的文章则理解较深,印象牢固,这就是用汉字排列的视觉语言在起作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书面的视觉语言是人类高层次的语言,它能发展成无声的内部语言,即“思维流”。人钻研学问,考虑疑难,作出判断,决定对策,设计方案,签订条约,写文章和著书立说等等,都离不开内部语言。人的一生中只要稍有点作为,就务必要掌握书面的视觉语言和由它转化形成的内部语言。学习上、工作上用得最多的也是视觉语言。

  因此,一个孩子的视觉语言如果滞后发展,错过了人生早期这一发展最佳期,那么所受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而且因为听觉语言是从0岁开始培养的,遥遥领先于视觉语言,如果二者差距实在太大,就会更加压迫视觉语言的发展。所以一般孩子上了小学,都只会听讲不会读书,即使识字以后也不爱看书,甚至到了中学、大学还习惯于“满堂听”(老师只好“满堂灌”),根本不善于自学。这样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不够深刻,运用知识自然就不够自如,从而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长期生活在大城市,接触的人群中文盲是很少很少的,但我发现,大多数人并不爱阅读,更不读理论书(有的花钱报名参加“早教方案”,也没有认真学完)。许多人连对小说名著也没有多大兴趣,却爱听故事、看电视、谈天说地侃大山,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小时候视觉语言滞后发展所致。我还看到有的人并非文盲,一辈子能千万次地上菜场,逛百货商店,但从来不进书店,并且习以为常,毫无遗憾。

  一个人不习惯于使用视觉语言,即使识了字,扫了盲,一般也是进入不了生活和工作的创造领域的。所以我竭力提倡婴幼儿识字,主要并不是为了孩子早几天识几个字,而是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的行为训练,能让孩子早早看惯世界上还有“字”这种东西,而且大家都喜欢读它。像孩子看惯了“物”,就能随时随地辨认“物”一样,孩子早早形成了识字阅读敏感,并化为习惯,那么他的视觉语言就不会滞后发展了,他就会从小习惯于运用两种思维工具学习和想问题了。

  我们许许多多早期识字的小朋友,一天都离不开字,离不开书,半个月不上书店就吵个没完,得到新书比买来糖果更高兴,这就是早期行为训练的结果。这些爱识字、爱阅读、爱书本、会思考、善于自学的习惯和品质,就是儿童发展的基本素质,特别令人拍手叫好!

  行为的培养最需要从小耳濡目染和在实践中养成,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形成都可以从小时候寻找根源。例如刷牙问题,一般成人每天早晨刷一次牙,这是强迫了多年形成的习惯,但由于饭后不漱口,睡前不刷牙,致使牙病患者仍然不少,儿童的龋齿患者尤其严重,而这又是与人的文明生活相关联的不可小看的疾病。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提出“给孩子一对明亮美丽的眼睛和一副健康洁白的牙齿”,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国内外著名牙科专家研究指出,孩子出生后就要“刷牙”。孩子还没有牙齿就要“刷牙”,这岂不让人笑掉大牙了吗?(笑)不,他们解释说,用纱布帮助孩子洗牙床,一是为了培养行为习惯,二是为了口腔卫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就难于坚持,这是千真万确的。由于儿时缺乏相应的行为训练,今日社会上有多少成人睡前刷牙了呢?

  越是大事,越是难事,越要及早解决,这是早期素质培养的原则之一。

  识字阅读的发展理当从早期开始,它能带动孩子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只有全面素质的提高才能确保孩子识字的成功,因为孩子没有了见多识广、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早期识字是不会成功的。



    关键字:早教  语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74,000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论坛】【 】【打印】【关闭




热力推荐



亲子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8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