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选择什么类型的目标,这种心理倾向肯定是由来已久的,在他们还没有清醒的自我期望时,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要求决定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作为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切不可掉以轻心,请看下面两个相反的期望实验:
其一,学习性成长性期望,其二,结果性期望。成长性期望强调孩子自身努力的程度和在原来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比如,对于速算,成长性期望就是:儿童是否全神贯注积极地运算,以及相对于自己原来的基础是否取得了进步;而结果性期望则强调的是事情最后的结果,比如同样对速算而言,强调的是儿童在单位时间内的计算量和准确度。
先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妈妈想培养孩子的自立和动手能力,于是……
妈妈:宝宝,好孩子都是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鞋吗?
孩子:能!
可是因为他没穿过,很难第一次就穿上,于是他哭着说: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给你穿裤子好吗?
这就是典型的消极心态,典型的避重就轻,不愿意努力学东西,只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东西。家长把事情的结果作为期望,就为将来孩子以成绩为目标埋下了祸根。再看另一种场景:
妈妈:宝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试着自己穿鞋子吗?
孩子:愿意!
妈妈:但是,宝宝,鞋子要比裤子难穿,你做好准备了吗?
孩子:做好了!
但孩子一会儿有点不耐烦了,因为穿鞋子对于他来说太难了。
孩子:妈妈,我不想穿了,太难了。你帮我吧。
妈妈:宝宝,虽然你没穿上,但是你刚才表现得很棒。记住,努力比成功更重要,宝宝,你能说服自己再认真地试一试吗?
宝宝:好吧。
过了一会儿,满头大汗的孩子终于自己穿上了鞋子。
宝宝:妈妈,妈妈,我穿上鞋子了!我穿上鞋子了!
妈妈:你真棒!你真是妈妈的好宝宝!
说着,激动得把孩子搂在怀里。
不必多说,孩子有了这次经历,下次面对困难决不会轻易罢手的。这个实例启发我们,不要直接以结果作为期望点,期望点要放在培养孩子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心态上。
在上面的事例中,孩子起初是明显的结果性期望,但是这位妈妈把孩子从结果性期望转变为学习性期望,并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十分有益的。
家长在教育中对孩子的期望目标,不仅仅影响着任务选择,而且影响着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感受、思维方式。父母对儿童寄予成长性期望,儿童就会以充分发挥自我和提升自己为目标,就会选择更有难度的任务。在面对挫折时,想到的是自己经受的锻炼和取得的进步,从而能够集中精力面对任务并发挥自我。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上。而背负着家长结果性期望的儿童,则会对是否能达到目标充满着担心,他们更倾向于争取别人肯定性的评价,他们往往靠已经取得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结果性期望的实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完全能够控制的。比如,期末考试要进入班级前三名,这个目标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题型是否是孩子熟悉的,考试所涉及的内容是孩子准备比较好的还是恰好没准备的,还有就是他人的努力程度也无从得知。而成长性期望就是孩子能够掌握的,他们的努力方向并不是超越谁或者达到什么目标,而是最大程度的利用时间,采取最佳的学习策略,这个目标是具体的,是可以随时察觉和把握的。所以,学习性的期望会促使儿童勇于尝试,并在尝试中淡化压力,从而能在不断地全力以赴中提升自己的能力,高的能力形成高的自信心,高的自信心更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 帮助孩子创设成功体验
心理学实验表明,孩子的应对技能和对自我调控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掌握性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亲历的成功最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取得尽可能多的成功。
许多家长可能又会抱怨自己文化水平低,其实在增强自信心方面,成功是没有“大小”的,关键在于孩子如何看待成功这件事。所以,生活中任何领域的成功都有可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且又暂时不能做好的事情,家长都可以利用来增长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学骑自行车、学习某项体育运动、学做饭等。而且,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那么他在面临另一个陌生领域时,也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表现得不错。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婷婷班里要举行跳绳比赛,可是婷婷并不擅长跳绳,于是她很沮丧。这被细心的父亲看在眼里,于是告诉婷婷肯定能在跳绳比赛中获胜,婷婷不信,于是父亲开始和婷婷一起练跳绳。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婷婷居然可以连着跳一百多下,并真地在班里跳绳比赛中得了第一。我想这件事肯定极大地增强了婷婷的自信心,它肯定启示婷婷:原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经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就可以变为可能。当婷婷遇到自己头疼的事情时,只要想起这次跳绳比赛,她就会信心大增。这就是父亲对婷婷最好的帮助,事实上,这种帮助几乎是任何家长都能做到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极力回避的“死角”,比如有的孩子怕水,有的孩子怕数学课等。假如家长们能够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死角”,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将得到极大地增强。如何克服孩子的“死角”呢?这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般先从认知上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然后再教给孩子一定的应对策略,最后循序渐进地去尝试。比如帮助孩子学习数学,可以先让孩子接触一些相对简单的数学题,或者给孩子展示一些从害怕数学到喜欢数学的人的实例,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然后再给孩子讲解学数学的几个步骤,如接受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通过练习达到熟练运用和灵活运用等。其实,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的潜能以及智力水平都是足够的。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实质性困难几乎是不存在的,要么是孩子在接触某个学科的时候没有入门,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要么是对教学中的难点没能突破,因而一路落后;要么是学习策略有问题,效率太低、缺乏计划,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也可以考虑聘请家庭教师。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那些看起来十分困难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创造成功的体验以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时候我们可以亲自指导,有时候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找到“老师”,有时候需要我们的激励,有时候需要我们去提醒,聪明的父母会在实践中学会怎么做。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时时明确我们的目的,那就是,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相信他们比自己想象的更能干、更优秀。
四、 创设“有效”的榜样
在我居住的地方,连续几年都有几个小孩子淹死在无人看管的水池里。于是我决定教3岁的儿子游泳。儿子并不怕水,相反他很喜欢水,但是假如不套上救生圈,不管我怎样劝说、哄骗甚至羞他,他都不会跳进池内,在僵持了两个月后,我请来了一个身材魁梧的救生员,他在以前还做过游泳教练。但他也和我同样一筹莫展,甚至连劝说儿子不带救生圈划一下水都没有做到。
就在这个时候,儿子参加了一次日间野营。营中给成员安排了许多活动,也包括在一个大游泳池游泳。那天我提前了一点时间到营地去接儿子,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一惊,。我看到儿子跑到跳板上,纵身跳进了游泳池最深的部分。我慌忙脱掉鞋子,准备跳水救儿子。可是儿子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从容地游到了池边。我跑过去激动地说:“儿子,你会游泳了!你会游泳了!”
儿子看到我如此激动有点窘,他说:“嗯,我3岁了,汤米也是3岁,汤米没有救生圈能游泳,那么我也能游泳。”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博士的亲身经历,他不仅把这件事情搬到了他的心理课堂上,还把它写进了他的畅销书《影响力》中。这的确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榜样的作用就是如此明显。因为替代性的信息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榜样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为什么“儿子”不去效仿父亲和游泳教练呢?他们不是比3岁的汤米游得更好吗?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观察那些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榜样不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当孩子观察到与自己相似或者不如自己的人成功,才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儿子很可能想,父亲和游泳教练都是大人,他们当然能在水里游泳了,而我是个小孩,怎么能像他们那样呢?当他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汤米也会游泳时,他才会想,汤米和我都是3岁,既然3岁的汤米会游泳,那么我也肯定能够学会游泳。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们给孩子讲伟人的故事,常常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位家长曾经对我说,她给自己落后的孩子讲童第周的故事希望孩子能从中受到启发,鼓起勇气。可是孩子却反问:“人家童第周是科学家,我怎么能跟科学家比呢?你能跟科学家比吗?”
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观察各不相同的榜样完成各种困难任务,比起仅仅观察到单个榜样的相同表现更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观察者可以从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得到一种合理的基准去提高他们自己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加倍努力才取得成功的观察,不但可以减少暂时的不利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可以证明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可以带来成功。这种表现有助于形成一种这样的认识,失败反应了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的缺乏,观察者会由此加大努力程度。榜样还可以教给观察者应付挑战性或威胁性情境的有效策略以及带来情境任务的特点及其代表性的困难信息。榜样所表现出来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让观察者感到达到目标更有把握。一旦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困境是由于观念、心态或者策略上的失误而不是自己的无能时,他们的自信心将得到显著增强。
正如影星被影迷关注的不仅仅是演技一样,榜样也不仅就一个方面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是他们最崇拜、最信服的榜样,榜样身上集中了孩子渴望拥有而尚未拥有的东西,他们的信仰就是孩子的信仰,他们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孩子对他们往往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的处处模仿。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但是,由于孩子的幼稚,他们选择的榜样未必是可取的,那些选择娱乐明星、网络黑客甚至街头霸王做榜样的孩子,必将深受其害,所以帮助孩子选择榜样是每一个父母的重要责任。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其他的原因来忽略这个责任,我们必须要把帮孩子寻找榜样当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做。古代孟母为了让孩子读书,而不是让孩子学吆喝、学出殡而三迁其居,从而为孟子成为“圣人”奠定了基础。孟母的深明大义和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值得我们每个父母去学习。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可是我们并不能代替孩子选择榜样呀?是的,我们不能为孩子选择朋友,也不能决定孩子效仿的对象,孩子榜样的选择是由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决定的。但是,孩子的价值观是由他所接触的环境提供的各种信息所决定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孩子接触社会的范围,我们应该为孩子接触真正的精英而做各种尝试,在孩子的价值观还没完全成熟之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来促使孩子被一些真正优秀的东西所吸引,从而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尽量扩大孩子的视野和阅历,让孩子尽可能地多接触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当然最好是富有时代精神的,而不要过于强调类似于黄继光、董存瑞等类型的模范、英雄。假如我们没有条件与那些精英直接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经典影视作品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他们,总之,只要我们真地想做,总会有办法的。
需要格外提出的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孩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假如父母把自己面临的困难让孩子知晓,并能亲身示范积极地应对,那么将对孩子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