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特殊问题
克服偏见———努力和能力成反比
有一种偏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行,那就是努力和能力成反比。也就是说在面对一件比较困难的任务时,假如一个人能轻而易举地完成,那么就说明他是有能力的,假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或者还没有完成,就说明他没有能力。这种观点看起来十分合理,实际上是很荒谬的。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感到吃力时,这种观念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放弃努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并进而帮助孩子认识到,任何成功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那些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健儿们,你能说他们没有能力吗?可是,哪个冠军不是挑战了自己的极限才成功的呢?尤其是那些对抗性很强的比赛,比如排球和摔跤,每一个运动员都是汗流浃背,对抗的激烈和残酷让人惊心动魄。同样,任何能力的增长都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的最高水平的超越,就是说你必须先达到自己已有能力的极限,才能增长自己的能力,比如引体向上,你现在能做八个,你只有使尽全身的力气多次在做完八个之后再做第九个,你才能增强自己的臂力,最终能做九个。假如你每天都轻轻松松地做五个或者六个,你怎么能够超越八个的极限呢?总之,你必须忍受自己极限的临界状态及精疲力竭的痛苦,你才能超越自己,取得进步。那么在什么时候才会轻而易举呢?只有当你遇到非常弱小的对手,或者当你完成难度很低的任务时,你才会轻而易举,可是这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努力和能力成反比的偏见,培养孩子的打拼精神。
培养对干扰因素的抵抗力
材料1 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绳索平衡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诚心诚意地走好,不管得失。”但走了一辈子钢索的瓦伦达最后死在钢索下,他的妻子在事后回想时说,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材料2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庄子 《达生•第十九》
译文:用瓦罐作赌注,人们下棋就有些迟疑和慌乱,用黄金作赌注,人们下棋的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带钩作赌注,人们就大失水准。技术本身没有变,而迟疑和慌乱是太看重外在的压力。凡是过分看重外在压力的人,他的内心智慧的发挥就被大大消减了。
材料一就是著名的瓦伦达心态,人们把那些能够排除外界干扰,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就做瓦伦达心态。材料二中,庄子生动了说明,外在干扰和内在发挥的关系,所谓“外重者内拙”。
能力是一回事,而临场发挥则是另外一回事。胜负意义巨大,成年人、多人、高水平、环境过于陌生,都会对儿童能力和心智的发挥造成显著的影响,那些不能成功地排除外界干扰而集中精力于眼前任务的儿童必将发挥失常,甚至心智陷入混乱和空白的状态。假如这方面的心理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改变,这种儿童将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作为家长应该着重观察孩子这方面的心理特点,及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家长可以告诫儿童不要总是太在乎事情的成败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要过于敏感于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而应该把精力完全集中在所面对的任务上,并且相信只要自己尽到全力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排除那些有消极影响的压力,需要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度,还需要一些自我控制的经验,这种气度和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锻炼形成的。当孩子每次面临有显著压力的情境时,都是我们引导和锻炼孩子的机会,我们不要期望孩子马上就能表现得很好,这是一件需要慢慢体会、不断总结的事情。
说服教育的秘密
由于孩子经验的缺乏和认知能力的不足,他们很难准确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难易,也容易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这些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往往是他们前进的实质性障碍。所以,说服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家长有责任在需要的时候激励孩子,当孩子被说服去尝试他们回避的事情或者持续他们准备中断的任务时,他们会吃惊地发现,自己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任务的成功取决于工作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先天的能力。
但是家长们的激励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孩子并不太相信父母所说的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父母的言语激励往往不见效果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说服教育的规则。我们先不讨论家长本身教育能力的不足,也不去分析家长在用言语激励孩子时所进入的误区,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说服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什么孩子能够接受说服教育,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许多问题就不言自明了。
孩子对自己的天分和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知识和认识是有限的,由于经验、阅历和相关知识的缺乏,他们并不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他们愿意听取那些在他们看来有权威意义的人的意见。贝多芬在十几岁时,受到莫扎特的赞扬,从而更加自信并提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因为贝多芬虽然自视很高,但年少的他阅历有限,不能确定自己在音乐界的位置,更不敢相信自己有大师的天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当然像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每当我们受到权威的肯定,我们都会倍受鼓舞。
我们已经接近了问题的关键,什么时候我们最愿意听别人的评价呢?肯定是对自己自身能力和事态发展不能把握的时候,什么人的说服能让我们倍受鼓舞?权威,也只有权威的话我们才会去相信。所以,虽然孩子确实需要听别人的建议,但是因为我们的话不够权威,孩子也不见得会听从。
为什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立竿见影?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他们的心里是绝对的权威。当我们对读高中的孩子说“你肯定能行”“你一定会成功的时候”,往往对孩子并不能产生很多的触动,因为孩子认为我们不能确切地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难度,而且我们并不了解其他的孩子的情况,我们没有相关的经验。在孩子看来,我们的话不过是刻意的“鼓励”罢了,不过是我们的愿望罢了,我们怎么知道孩子就肯定行,我们又不是权威。所以,我们在通过言语来激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在这个方面被孩子看做权威,假如不是权威,我们就要向相关的人士咨询,比如我们要鼓励孩子的学习,我们就要先征求各科老师对孩子学习情况的看法。总之,保证我们的认识是合理的,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励孩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