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要给孩子的心灵投放毒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 20:20  《请让我慢慢长大》 

  2006年1月7日

  爬来爬去

  (2006年1月9日~13日)

  我曾在工作回顾(9)中提到,给予孩子的选择不能过多,但阐述得不够透彻和完整。在Beyond the Rainbow Bridge(Barbara J.Patterson and Pamela Bradley著)这本专门讨论7岁前孩子教育的书中,我高兴地发现有这么一章,翻译如下:

  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要一清二楚。如果我们以提问的方式要求他们,就造成了混乱。“把你的衣服挂起来怎么样?”或者,“现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吗?”或者,“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吗?”这种说话的方式暗示,他们可以选择服从我们的要求或不服从。当我的儿子大约6岁的时候,我体验到这种不明确的说话方式的后果。一天我对他说:“难道你不愿意打扫你的房间吗?”他变得非常烦躁:“如果我说不,你会对我生气。”

  许多年前,在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听到了另一种类型的含糊问话。一位妈妈对两岁的小女儿说:“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没有回答,妈妈再说一遍,“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仍然没有回答。父亲询问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了爸爸。爸爸接着问:“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开始哭泣。妈妈说:“她累了。我们回家吧!”很明显,要求孩子为全家做出决定,使她感到负担太重。

  同样,当我们问小孩子想吃什么,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走进一家餐馆,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做出决定可以让人变得不堪忍受,甚至对于成人也是一样。当我的孩子渐渐长大,外出时,我们习惯把车停在霍华德餐馆门口。孩子们通常要吃冰淇淋,尤其天热的时候。我问他们想要哪种口味的。餐馆的广告上写着有28种不同的冰淇淋,每次进餐馆后,儿子保罗都要听我说28种冰淇淋的名字。那么多的选择一定把他弄晕了,最后他总是说:“我想要香草味的。”

  询问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在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感觉。我们过早地呼唤出孩子身上“我要”的个性。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喜欢和不喜欢。当他们吃饭、穿衣、上床或和妈妈一起去商店时,“我要”变成了他们词汇的一部分。在超市,我们都亲眼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或亲身经历过:“我要”巧克力、糖果,或某种特别的零食,如包装盒里有个小玩具。

  长远来看,给予孩子的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太敏感。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投放了一种毒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也许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学校的工作、家务劳动,或花园里的杂活。我们和青少年之间的冲突,经常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没有比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更加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和不满的了。

  在面向家长的一次讲座中,Eugene Schwartz(一位有经验的华德福老师)幽默地阐述了这种窘境,从孩子早上起来的那一刻,家长就给予了数不清的选择。

  早上好,亲爱的。

  你想穿什么衣服?无袖的运动衫,短袖衣服,或长袖衣服?

  喇叭裙?粗斜纹棉布裙?或有花的裙子?

  超短裤,卡普里(capri)短裤,徒步旅行短裤,或者短裤?

  短裤和一件衬衫,好的。哪一件?

  红的、蓝的、绿的、有条纹的、格子花纹的,或格子花呢短裤?

  背心、套领的、短袖的,或长袖衬衫?

  有卡通人物的衬衫,或超人,或无花纹的?

  100%的纯棉、棉和聚酯混纺的、棉加上合成弹力纤维,或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

  让我们来吃早饭。今天你喜欢吃什么?

  橘子汁、草莓汁、葡萄汁,或芒果橘子番石榴汁?

  含有果仁或蜂蜜或红糖或有机水果的格兰诺拉麦片?

  掺有1%、2%豆浆的牛奶,乳酪,或低脂肪酸奶?

  普通或焦黄的英式松饼,或百吉饼?

  供选择的品种还可以罗列得更多。当观众席里的家长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如此时,爆发出来的笑声几乎淹没了Eugene的声音,他才说到一半。

  我们是怎样落入这种陷阱的?我们中的有些人,从小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长大的,我们不会再让孩子接受这种管教。但钟摆可能又过于偏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太少的约束,太多的混乱。许多孩子正遭受缺乏限制带来的折磨。

  名目繁多的选择加在孩子身上,一种可能会使他的心理不堪重负而精神失常,另一种可能是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卡洛琳认为小孩子不能有太多的自我意识,他最好生活在集体意识中。这也是为什么华德福幼儿园强调规则的原因之一。如果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周围的成人一再迁就他、溺爱他,只会使他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向外界开放、关注外面的世界。卡洛琳的话使我想到有些人从小娇生惯养,只知道:“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一旦满足不了,就又哭又闹,家长只得让步。长此以往,渐渐地越来越自我、自私,他们不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和痛苦,他们整天想的是要得到什么,别人如何亏欠了他,而不是付出什么,如何去帮助别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幼儿园  教育  培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