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多年,在那里生儿育女,自然感受到不少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中国和日本的“不一样”。
约定,主人和客人都要遵守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去小朋友家玩,然后说好时间,妈妈去接。妈妈都知道,孩子玩得高兴时,打断他的兴致接回家,并不容易。“不要!”,“再玩一会!”……耍赖、哭闹是常事。这在孩子身上,表现不分国籍,但是,妈妈的反应却很不同。
我在国内常看到,作为客人的妈妈,对孩子软硬兼施。作为主人的妈妈,此时多半是热情挽留:“再玩一会儿没关系”。于是,“一会儿”、“再一会儿”,约定,就变成形同虚设。
我刚有孩子那会儿,遇到别的日本孩子在我家不想回去,我也是热情挽留。但是,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婉言拒绝我的热情,毫无商量余地把孩子带回家。后来发现,作为主人的日本妈妈,做法也都非常一致:不管我去哪家接孩子,对方的妈妈都会言语温柔、语气坚定地劝我的孩子,“说好了,妈妈来接了,就要回去,欢迎下次再来玩。”
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有逐客之嫌。如果大家彼此都有这个共识,也就不存在失礼、丢面子的问题。而孩子在一次次的不留情面的“逐客”中,也会知道耍赖哭闹毫无用处,必须遵守约定,慢慢也就习惯成自然。
“你乖吗?”和“你快乐吗?”
“你乖吗?”和“你快乐吗?”是两句很简单的问话,却表达了中国父母和日本父母对孩子的不同要求和期待,也体现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每次带孩子回国,要去奶奶家和外婆家。常会有亲戚朋友问孩子,“在奶奶家乖吗?”“在外婆家听话吗?”那时,儿子洋洋的中文理解表达能力有限,他就问我什么是“乖”,我告诉他,“就是听话的好孩子。”他很惊讶,“我当然是好孩子了。”
我知道,这个道理跟从小在日本长大的洋洋是说不清楚了。因为在日本,从没有人问过他乖不乖,是不是好孩子,在他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是不用问的。
每次探亲回日本后,老师见面都只问他,“回中国快乐吗?”“你在奶奶家快乐吗?”不仅是回国,如果我们外出旅游回来,周围的人们也是问,“你快乐吗?”
每天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也只听到妈妈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
我生了双胞胎妹妹后,忙得根本没办法带洋洋出去玩,热心的邻居要带他去动物园,我和先生高兴地送洋洋出门,并同时用中文叮嘱了一句“听阿姨的话”。
后来觉得这句话在这种场合如果用日语说起来很别扭,就咨询了几位日本妈妈,她们都认为应该说,“玩得开心点儿!”顶多加一句“小心点儿”。
小哥哥和双胞胎妹妹
儿子3岁时,我生了双胞胎女儿,前来探望的客人不少。女儿4个月时,回国住了一段时间,来的人更多了,但是来访的客人出现了有趣的“中日差别”。
在日本时,来访的朋友都会留意不要冷落了小哥哥。只要给双胞胎小妹妹带礼物,必定也有小哥哥的一份,当然都是很小的小礼品,而且在夸赞小妹妹可爱的同时,也一定会恭喜小哥哥,一下子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妹妹。于是,儿子也很喜欢有客人来,跑前跑后很是活跃。
在国内,前来探望的亲朋同样是来看双胞胎的,却没有人顾及到小哥哥,都是围在双胞胎妹妹周围评头论足,夸赞和礼物自然也只有双胞胎的份,欢声笑语也和小哥哥无关。即使有人注意到站在旁边的小哥哥,也都是说,“你当哥哥了,要懂事,听妈妈的话。”
原本一看到来客人就凑上前的小哥哥,几次被冷落下来,再看到客人来访,就会无精打采地自己到一边去玩。我留意到这一点,每次和客人寒暄过后,都会陪他玩一会儿。
更有趣的是,在国内来访的客人中,有很多是我母亲的同事,教育学的专家;而日本访客,都是不懂教育学理论的普通人。
有一位刚生了双胞胎的妈妈带着小姐姐来我们幼儿园,幼儿园的日本老师就说,不要冷落了那个大的,特意送她一小包饼干,和她多说了几句话,虽然那个“小姐姐”也不过两、三岁,看上去什么都不懂。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