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图画书,是根据作家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奇怪的病号》改编的。书中菜青虫那装可怜的好笑样子,益虫们一脸正气的表情,好像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多年之后,当我做了妈妈,跟孩子一起欣赏美国著名童书作家艾力克·卡尔那本《好饿的毛毛虫》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这个故事。然而,找来找去,却只能从中国儿童文学文集类的书中,发现这个故事的原文,而遍寻不到小时候看过的图文并茂的“小人儿书”了。
生于70年代的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拥有与我同样美好的记忆。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每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到西单的儿童书店买书的情景。有人说,上个世纪,1978年-80年代中期,是我国儿童读物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刚刚从混沌中站立起来,在百废待兴的气氛中,儿童读物的出版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很多50,60年代的好书得以再版,而经历了多年磨难的作家画家,他们把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热情,转化成为儿童创作的激情。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很多优秀的儿童读物,其中当然包括给低幼儿童的图画书。作为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虽然没有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接触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图画书,但是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那个年代的儿童读物同样给无数的孩子带来了阅读的快乐。
儿童文学教授、翻译家、作家韦苇说:“幼儿文学是文、图、色彩、音响、动作和游乐并茂的文学,是六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文学。”老作家陈伯吹也说:“(给孩子的书)要求字字精当,篇章不枝不蔓,整篇情节的生动,兴趣的浓郁,知识性的深浓淡浅,配合恰如其分,又要匠心独运。”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个年代的低幼图画书,我们真的不难找到很多优秀的作品。
比如画家黄毅民创作的《世界是你的》。我们做妈妈的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孩子长到3-4岁,4-5岁的时候,大多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我小时候什么样啊。《世界是你的》这本书,正是用简单优美的文字,让孩子知道了他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妈妈爸爸是怎么照顾他,爱他的。这样的图画书,既满足了孩子好奇心,又是那么温馨,特别适合亲子阅读。“世界上本来没有你。”“妈妈怀孕了,你在她肚子里慢慢长大。那时候,你还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世界上已经有了你。”“你会咯咯咯地笑出声了!妈妈一下班,外婆就向她报告这一喜事。”“爸爸可真够辛苦的。这么高的个儿,扶你这小人儿走,简直太受罪了,但他感到挺开心的哪!”“这天的黄昏多美!到处一片金黄。可你和平时不同。扶你走,可你还扭着闹。突然,妈妈意识到了将要发生的事,她果断地松开了扶着你的手。你走了,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去。真是个勇敢的孩子!的确,你的一生都应该这样:不知道困难,不知道害怕,永远向前,向前。世界是你的!”结尾是这样的,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孩儿,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去,定格在一片绚丽的晚霞之中。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情感,是多少优秀的国外童书无法取代的。
其实,类似的图画书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擅长描绘低幼儿童生活情景的何艳荣老师的作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教我这样做》。画家陈巽如的《三只小猫》、《机智的小白兔》这些可爱机智的小动物形象。画家速泰熙的《骄傲的将军》。深受孩子喜爱的画家陈永镇的经典作品:《小兔乖乖》、《宝船》、《小猫钓鱼》、《小马过河》、《胡萝卜回来了》。大师马得的作品:《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东郭先生》、《大闹天空》,还有詹同的《动物园》《龟兔赛跑》、《猪八戒吃西瓜》……
我常常想,现在即便找不回小时候看过的这些书,但只是念叨一下这些书名,就足够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如果这些书真的能够重新回到大家面前,让我们在书店,在幼儿园,在小学校,城市乡村孩子们的书架上,看到这些书,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国外,很多优秀的图画书,像常青树那样,总是一版再版。无数的父母能够在他们迎来新生命的时候,也同时将自己儿时喜欢的书献给下一代,让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这样的书,是联系一代代人之间的纽带,这不仅仅是亲情的体现,更具有文化和生命传承的意义。如果一个初做父母的人,找不到小时候看过的图画书给孩子读,从个人,还有民族的角度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到老一辈儿童作家画家精心创作的作品,让那流畅优美的文字,蕴涵着中国人风土民情的画面,还有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们的血液当中。让他们不光在儿时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也将这些书珍藏起来,留给他们的孩子。这是世上无论何种珍宝都无法可比的宝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