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995年出生的,而家长们很多则是1970年后出生的。日前,笔者走访了沈阳中考考点,采访了30余位“70后”考生家长。
能和子女成为玩伴
女性是时尚的风向标,考生妈妈中的“70后”则是考点外的一道风景。
这天下午2时30分许,沈阳165中学考点门外,路边有三位“70后”妈妈坐在一起聊天。她们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三位年轻妈妈的头发分别是红、黄、黑三种颜色!
三人的打扮也特别有意思:丁一担心雨后天气冷,穿了帅气的迷彩长裤;孙杰穿了俏皮的黑色无袖装和白色小衫;王丽娟染了红色脚趾甲,还在脚踝处戴了一条细细的脚链……“我们三个人的孩子是同学,小学、初中都在一起,以前大伙儿总一起接孩子,后来就熟了,今天这不又一起来陪考了。”
当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冲浪一度席卷全国之时,“70后”正处于不到30岁的年纪,学习能力强、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他们,是中国较早的一批互联网用户。这些“70后”甚至拥有着让“90后子女”艳羡的8位、乃至7位的QQ号。
1970年出生的李慧说,女儿放学前家里的电脑是她自己用,女儿回来就交给女儿玩一会儿,“我女儿不说她玩啥,其实我知道,她玩‘炫舞’游戏,我玩偷菜、停车贴条啥的。”
1971年出生的家长王乾笑着说:“儿子只要掌握玩网游‘火候’,不上瘾就行,有时候我还和他一起玩呢。”在笔者采访的过程当中,大多数“70后”的家长都与王乾一样,不再认为孩子玩网游就是洪水猛兽。
“以前,他玩泡泡堂、玩跑跑卡丁车,我还能跟着他一起玩玩,后来他玩的东西更高级了,我就跟不上了,哈哈。”王乾认为,网络游戏与其他游戏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缓解压力消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70后”父母认为陪孩子一起玩网游,其实也是一种监控,这能帮助他们了解孩子上网都做些啥,还能提醒孩子们“时间差不多了,该睡觉了……”
和子女有共同语言
女孩子逛街买衣服,不就是臭美吗?看电影,不耽误学习才怪……这些观点似乎在年纪大一些的家长看来,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可对此,“70后”的家长却有不同的看法。
在沈阳市第126中学考点门口,坐在私家车上等女儿的王艳女士抖着身上穿着的肉粉色长裙对笔者说:“这件裙子就是我和我闺女逛街时一起买的。买衣服的时候她都能当我参谋。”
王艳说,她还常常和女儿抱着一大桶爆米花去电影院看电影,即使到了中考复习期间,像《叶问2》、《波斯王子》这些电影院里最近上映的大片也都没有错过。
也许有家长觉得看电影的时间不如用来学习,王艳倒不这样认为,“看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放松休闲,那些有名导演的大制作,往往叙事结构、对细节的刻画等等,都很值得品味。其实我觉得,多看看大片,对文科学习有一定帮助。”
如今的成年人或许还记得父母们用大棒、恐吓、说教阻止早恋的情景,那么“70后”家长怎么看待和对待“早恋”问题呢?
李慧说,自己肯定不会直接制止孩子,“绕弯子说呗,跟孩子说应该专心上课,别把不该这时候想的事放在心上。”“我跟女儿说过,现在别急,等以后长大了,你不找对象妈还逼着你找呢!”李慧很认真地说。
也有家长选择用互联网与孩子沟通,1971年出生的张敏娜就在网上“变身”成“知心大姐”,“我选择了因一些早恋而结局不好的例子,不久女儿就明白道理了。”
亲子如朋友 教育重沟通
怎样管教孩子,是严管还是“散养”?这或许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70后”的家长对待教育孩子方面又有哪些特点呢?一位沈阳第143中学考生的家长于女士提到,“现在的孩子,思维都很活跃,我很少以说教的方式跟女儿沟通,他们这个年龄,听老师的比听我们家长的要多!”
“可不是吗?我儿子跟他爸处得像朋友似的,别说犯错误不能打了,就是大声吼他几句,他也会反过来跟我们说,跟我们没办法沟通,所以后来他爸也提出来,偶尔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久而久之,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刘女士说。很多“70后”家长表示,大多时候愿意选择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而并不想因为自己的严管导致孩子厌学或是转向不听父母的话。
[编辑点评]
“70后”大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阶段出生,又是在市场化的巨大变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成长时期是处于中国和世界最为复杂的转变年代。经历过知识和物质的匮乏和压抑,却又在一个异常活跃和饱含变化的时代里从青春过度向中年。这种状态让他们既和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许许多多新的特色。其气质和表征更多的则是表现为价值多元。
如今的他们既要做孝顺的儿女,又要做优秀的父母,他们背负着压力,他们也怀有信心。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去重复自己的经历,他们希望这个时代给予孩子更多的幸福,也给予孩子更大的期望。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做起父母来也会表现得更加时尚、宽容和富有时代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