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独立性作为人格特征之一,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它是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和接受教育而获得的。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他们独立性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反映出的孩子的独立性差,从根本上说,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从家庭教养方式来看,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培养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我们发现,独生子女父母中有52 5%的人“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 1%的父母“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 1%的父母“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 6%的父母“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62 0%的父母“比其他父母管教孩子严厉”等等。
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是鼓励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无原则地包办代替,将困难、问题一一排除,让孩子不费脑筋不费力气地步入坦途,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的是“拐杖”的作用。孩子一旦离了“拐杖”便寸步难行。有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到学期末都由父亲帮助复习功课,考试才勉强及格。有一次考试前夕恰逢父亲出差,结果数学只考了十几分。
从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儿童道德优点的相关分析来看,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家务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儿童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能力的综合训练。
一些父母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存在观念上的偏颇:一是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把学习成绩如何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调查表明,有高达56 8%的父母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给孩子布置作业,这无疑使孩子在完成学校作业之后,又由父母人为地增加了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这自然就使孩子“没时间做家务”了;二是低估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对象是10~14岁的中小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而一些父母仍然觉得“孩子太小”,“怕孩子出事”,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三是单纯地把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看成是时间和体力的付出,而没有充分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嫌孩子做家务麻烦”,“用不着孩子做家务”是不少父母的想法。因而包揽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可能。
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来看,现在的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而是与父母为伍。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些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当做大人的附属物,或者大人迁就孩子,或者大人说了算。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有这样一幅漫画:在长着一些小草的地面上,摆放着几个高台,高台与高台之间有架起的索道和摆放的梯子,看上去颇费了一番工夫。地面上,有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孩大步走来。画面上有这样一行文字令人深思:“很多父母都在忙于为自己的子女架桥铺路,却不知道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
这幅画寓意非常深刻,以此来形容当今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再形象不过了。至少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地面上没有沟壑,不是沼泽,也没有荆棘丛生,人为地架起高台,摆放梯子,让孩子从上面通过实属多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就好像我们有的父母,让孩子参加好几个培训班;也有的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不惜重金花多少钱也要让孩子上重点校;有的父母为孩子增加家庭作业、请家庭教师,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这些为孩子做的事,就像平地架高台、搭梯子一样,未必对孩子有所帮助,甚至是在给孩子制造障碍;第二,对孩子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走过这片空地,而并不需要父母太多的帮助,正像漫画中所说的:“只要给他们两条腿就已经足够了。”可是我们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样两条腿,而是自己充当了孩子的“轮椅”或“拐杖”,把孩子禁锢在了自己给孩子划定的范围之内,其结果,是孩子离开了父母寸步难行,甚至不会走路。事实上,正是那些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成了孩子成长进步的障碍。一个在大学读书的孩子道出了自己的烦恼:进了大学后我才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不会收拾房间,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该买多少饭。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妈替我做的,自己从来都不动手,学习以外的事爸妈都不让我做。现在跟同学在一起,我成了“弱智”。最让我苦恼的是,在同别人交往和社会阅历方面我也不如别人,显得那么幼稚,这让我很没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妈可把我害惨了!可是我们很多父母把这当成了对孩子的爱。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向人们揭示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对成年人有着显著的依赖性,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作业、看书学习以及自主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但是孩子的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常常受到父母的阻碍,表现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情况,即对成年人依赖的成分依然很大。这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本质缺乏全面的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过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发展中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将成年人的活动特点强加于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孩子的活动,代替或者强制他们做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使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独立性差的人格缺陷。
孩子的独立性的形成,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因为人出生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孩子有能力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生活的时候,无疑便会增长智慧,增长才干,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展翅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
给父母和教师的建议
◎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给孩子自主的勇气。父母和老师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 尊重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们不能奢望对孩子放开手之后,孩子就一切都能做得很好了。要给孩子探索和实验的机会,由简到繁、由小到大,不怕孩子独自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能力。
◎ 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和做出决定。在遇到与孩子相关的具体问题时,比如休息日是跟妈妈看电影还是和爸爸去钓鱼?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选择吧!”这类的事看似简单,一旦孩子作出决定,就必须使他意识到要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不要再为去看了电影而失去了钓鱼的机会而埋怨别人。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