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劳动和节俭是幸福的左右手

  在当今,如何面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诱惑,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消费习惯,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父母应该创造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懂得劳动的意义并学会节俭。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在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我们也是在为这一代孩子未来的生存担心,为家庭里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着急。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当前我们全社会各类人群都必须重视的价值构建和品德锤炼,艰苦奋斗一般总是和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相联系,在今天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施行艰苦教育的难度往往较大。特别是在家庭里,很多家长都更看重孩子的学业、健康、生活质量,而忽略了艰苦奋斗教育。

  第一,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充分认识艰苦奋斗精神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艰苦奋斗精神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自不必说,对每一个人的生存成长也十分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讲,个人成功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就是一个不断开发和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勤恳踏实的务实作风、贫富不移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潜能变为价值。

  很多家长把孩子成功的筹码定位于单纯知识的积累和智力开发上,忽略了人的个性品质中最重要的元素——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而且也不能够从时代发展的视角去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简单地把艰苦奋斗理解为吃苦耐劳。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时代的发展给艰苦奋斗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包含了改变命运、吃苦耐劳、肩负责任、成就事业的自立自强精神;努力奋斗、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勤奋创业精神;敢于为先、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开拓创新精神;自我节制、理性消费、不图虚荣的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为一种综合素质。

  第二,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立。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马病肥死”的状况在我们很多家庭里仍然在重演。

  有人说,“骄奢淫逸”离孩子太远了,其实,“骄”,就是飞扬跋扈,骄横霸道,听不进不同意见;奢,就是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淫逸,就是贪图安逸享乐,甚至醉生梦死。

  仔细想一想,在家庭里,孩子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爱吃美味佳肴、厌恶粗茶淡饭,穿名牌、赶时髦、追新潮等等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惯极为普遍。这与社会上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风气不断滋长有密切关系,也是家庭娇惯溺爱孩子的必然结果。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成了一些家长的育儿原则,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良生存状态与生活习惯。不少家长习惯于为孩子制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总是让人造的环境去适应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是学会适应外部世界。

  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袜子手绢,大到选择联系课外班,大人千万不要去包办代替;还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点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清洗用具的全过程、到附近农村采摘等等,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本。

  第三,不能忽视劳动环节。

  对孩子来说,劳动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重要载体,也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介入点。当年在一次夏令营活动里,中国小孩和日本小孩的较量让今天的很多家长还记忆犹新,它对于国人教育观念的冲击至今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生活条件比我们优越,但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却比我们更注重。例如,日本孩子外出旅行,家长总是让他们自带行李或帐篷,在野外露宿,便让孩子自己劈柴、烧饭;在西方,不少生活极其富裕的家庭里,家长总会安排孩子去做几十年前父辈们做过的粗笨劳动,用石磨磨豆子、从井里挑水、用木柴生炉火。父母的用意,显然不是简单地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更是想通过这些原始的劳动方式启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质,实在值得中国的家长效仿。还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在社区打扫环境卫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吃苦精神,更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良好训练。

  第四,要重视消费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今天的物质生活太好了,不娇惯孩子也难。这是一种误区。

  一是要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教育。理论上讲,消费观包括什么是消费、消费者、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属性及阶段性特征等内容。具体到如何去购物;如何识别商品的好坏;正确对待广告中的产品宣传;品牌意识;正确对待群体的消费影响;什么样的消费结构才合理;正确认识滞后消费;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处理好消费热点与消费流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二是要抓住消费能力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

  三是要进行节俭教育,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零用钱,让他们懂得珍惜用钱买来的东西。

  第五,必须强调家长的言传身教。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很高,要孩子艰苦奋斗,自己却热衷于奢靡,沉溺于高消费的乐趣中;跟孩子说勤俭光荣,自己却对富人的生活津津乐道,充满向往。如果你自己都避免不了同伴的压力,老买一些不需要、只是因为别人都有的东西,等于在向孩子宣告:“人的价值是要用物质来烘托的。”这类行为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态度,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观念、价值和行为。其实,勤俭是一种重要价值,也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家庭生活的基本态度和状况,特别是在消费、劳动等问题上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念。同时,任何成功和进步都离不开自律精神,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家长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诱惑,经常放松自己,说话不算数,就根本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从一定意义上说,如何面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诱惑,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父母应该创造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孩子想买新衣服,提供给他合适的牌子、款式以及你的预算。如果他不满意,想买更贵更好的衣服,约定好多出来的费用由他分摊。这样,他就会更细心地斟酌自己的要求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并在这其中学会节俭。

  总之,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是世界性的共识,也是今天的孩子极其缺乏的重要一课,理应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习惯的步骤:

  (1)让孩子尝尝“苦头”。可通过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进行。

  (2)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学会量入为出,养成节约的习惯。

  (3)通过将家务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意识,使孩子明白金钱要靠劳动去换取。

  (4)通过为孩子开设家庭银行、鼓励孩子存款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正确理财。

  (5)通过按计划给孩子零用钱、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让孩子了解家中收支状况等教孩子从小学会精打细算。

  (6)通过带孩子购物,教其货比三家,和孩子一起制订消费计划等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好习惯。

  (7)通过帮助孩子存储“压岁钱”等方式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习惯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