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一书里,邓不利多教授曾对哈利说过一句话:
“那样强烈的爱,必定会留下它的印记…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一件‘佛地魔’无法了解的事,那必定就是‘爱’了。”
其实不仅“佛地魔”不了解爱,做为“麻瓜父母”的我们,不也是经常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自觉得曲解了爱的真谛吗?
而我也是在陪伴一儿一女走了近二、三十年后,方才体悟到爱的教育真谛-是关切、陪伴,是与孩子谱写共有的温暖回忆;而这些“爱的回忆”,就是铺垫孩子幸福一生最重要的“教育”。
跟儿子“爱的回忆”之一是替他“抓背”。
儿子小时若睡不着觉,总是会要我替他“抓抓背”。像个小胖猪的他,弓着背弯在我怀里,享受我用手指轻轻挠着他的脊背,嘴里发出小猪仔吃饱奶满足的哼哼声,很快就会进入梦乡。“抓抓背”也是我们母子亲密谈心的时刻,身心都呈现放松的儿子,会絮絮叨叨说他一天中或得意或失意、开心或不开心的事…。
睡前的“抓抓背”,一直维持到儿子的青春期才停止。因为在面对已经略显出少男身形姿态的儿子,同睡一床替他抓背,觉得不论是他或是我都挺尴尬的。
再次替儿子抓背,是在他要参加高中联考的前一晚,夜半,我突然被一阵哭声惊醒-
“我完了啦,我睡不着觉啦!”
我循声奔至儿子房间,见他他捶着床板,像个无助的娃娃大声哭闹着。
我轻声问他:
“给你热杯牛奶喝好吗?”
“不要!”
“放音乐好不?”
“没用啦!”
“那-”我窥伺着他的脸色,小心翼翼地提出:“我给你抓抓背好吗?”
儿子默默地把背转向我。
我用手指轻轻挠着他的脊背,哼着当年我替他抓背哄他入睡的歌-
“摇呀摇,摇呀摇,摇呀摇到外婆桥…”
儿子慢慢安静、放松下来…不一会,我听到他发出轻微的鼾声。
跟儿子“爱的回忆”之二是拥抱。
受到国外的医学界提出“皮肤饥饿”新观点的影响-
人的一生当中有三大“皮肤饥饿”期,即婴儿期、青春期与更年期。孩子在婴儿期时,如果能够经常被大人抚摸,日后一定会更聪明与更有安全感、自信心﹔更年期时的烦躁易怒,也正是出自因为缺少与人的拥抱关爱之故﹔青春期的孩子若缺乏父母的拥抱,往往会去同龄人中寻找,就容易形成“早恋”…。我跟儿子一直维持着“抱抱”的习惯,直到他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交了女友后,不知为甚么,我和儿子突然不再“抱抱”了。
某天跟儿子大吵了一架,已经26岁、身高180公分的儿子流着眼泪对我说:
“妈妈,你有多久没有抱抱我了?我是多么想念和希望,你能用一个温暖的拥抱,让我感觉到你还是爱我的。”
我闻言愕然,心想我真的不再爱儿子了吗?不,我仍然珍爱着他,只不过我如许多中国妈妈般,在觉得孩子“长大了”后,往往只看到孩子渴望成人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一半仍存在着希望能常得到父母的拥抱,来让他知道:“我是永远爱你的。”孩子心理。
我恢复常去摸摸儿子的头或脸,或搂搂他亲亲他说:“我真的真的好爱你哟!”的习惯。
初初儿子的反应是既害羞又惊讶,但是当天他的心情会特别开朗,表现得也格外乖顺。
慢慢,他会在我窝在沙发上看书或观赏电视时,主动依偎我身畔,或用手搂着我的臂膀,将头轻靠我肩膀;睡前会说:“妈妈来个晚安大吻!”;每逢要离家时,会紧紧抱着比他矮上一个头的我说:“妈妈再见要保重!”…
“爱的教育”小偏方
1.爱的动作:经常跟孩子作肢体上的温柔接触,如轻拍他的肩膀,走路时牵着他的手或揽着他的肩,替他整理衣领头发,跟孩子离别时热情地拥抱与深情地挥手,给他做按摩,搂着他说故事、一起看书看电视…。
2.爱的语言:将“有你真好”、“有你这孩子真幸福”“一看到你我就很开心”、“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一样爱你”…。.常挂嘴上。
3.爱的眼神:每天至少要用微笑的眼神跟孩子接触一分钟左右,并且具体对他说出他至少一个良好表现。
4.爱的陪伴:每天要拨出一个”爱的陪伴时间”,专心去聆听孩子当天的心情,并表达同情与理解的关怀之意。 文/郜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