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还有些书籍试图教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交流。不是提供笼统的建议,例如“尽量不要大喊大叫”,而是精确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好像在对我们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教我们如何对员工进行面试一样。在《我是个正常的家长吗?》(Am I A Normal Parent?)这本书里,有一整章专门用来讨论当孩子询问你对他(她)刚画的一幅画有什么看法时,你应该如何避免让孩子丧失坚持下去的信心。
“你该怎么回答?”书中写道,“要想让孩子相信你的反应,可以先花1分钟左右的时间仔细观看画的内容,然后先不要评论画本身究竟怎样,而是对孩子画画的过程表示赞赏。例如,你可以说:‘我喜欢你在太阳周围画一个黑圈,使太阳变得更显眼。我也喜欢画上的男孩子穿的那件红色上衣。这让我想起了你上次过生日时穿的那件衣服。’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相信,你的回答并不是敷衍他(她),而是真正表达了你心中的看法。”
换句话说,一句简单的“画得真漂亮,宝贝”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们都是虚伪无比的大骗子,整个世界都因为这种虚伪而黯然失色。真的是这样吗?我猜作者确实是想帮助父母改善跟孩子的关系,但在我看来,我们越是神经紧张生怕说错了话,反倒越容易让孩子觉得我们虚伪。我们不像是在跟自己的孩子交流,倒像是在按某种复杂的既定程序制作一块精巧的大蛋糕,如果我们没有完全按照师傅教的那样去做,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偏差,整块蛋糕都会坍成一团。
这本书还用一整页的内容论述父母是否应该告诉孩子会飞的小仙女其实是不存在的。难道这样的话题真的如此敏感,需要专家来指点我们如何开口?难道所有别的话题也是一样?甚至需要一整本书来指点我们究竟该如何训练孩子养成上厕所的习惯?
的确有这样一本书,书名是《训练孩子上厕所宝典》(The Potty Training Answer)。书上提出了许多问题,并一一予以解答,例如:“我应该为孩子的‘厕所图书馆’准备哪些书籍和光盘?”
厕所图书馆?
你应该清楚这一类书并不只有《训练孩子上厕所宝典》一本而已。类似的书籍还有《我想上厕所》(I Want My Potty)、《该上厕所了》(It’s Potty Time),甚至(我不是开玩笑)《上厕所完全指导》(What to Expect When You Use the Potty),等等。《训练孩子上厕所宝典》在末尾列出了20多本同类书籍,作为你教育孩子上厕所的参考。
此外还有6张专门的教学光盘。
你的孩子打算攻读上厕所方面的博士学位吗?或是准备在牛津大学进行题为“学龄前儿童如厕经历”的演讲?我在大学里修习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一直到结课,都没读过这么多参考书。然而,《训练孩子上厕所宝典》在列完20多本参考书和6张光盘之后还嫌不够,又给出了一系列训练孩子上厕所方面的“常用资源”。
像过去那样直接把孩子领进厕所,告诉他(她)坐便器的用法,似乎不在考虑之列了。同样,你也不能问朋友在这方面究竟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否则就好比是问“你觉得建立三条通道的心脏搭桥手术该如何进行”。当然,教孩子上厕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亲身经历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并且我也的确曾看了姐姐寄来的《所有人都要拉屎》(Everyone Poops)和另外几本书。然而,当所谓的“专家”建议你不仅要把这方面的图书大声读给孩子听,还要“把孩子喜欢的关于上厕所的故事整合进孩子每天的游戏内容中”,“用木偶表演、手指表演或汤匙玩具模拟一场关于上厕所训练的对话”,“在开车和带孩子逛商场时口述书上和光盘上的相关故事”,然后再用孩子自己的照片凑成一本《个人厕所图集》,从而“增进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孩子能“利用照片展开回忆”。你难道不觉得这实在太过分了吗?但是这样一本厚达100多页的书,却被很多人捧成了“参考意见的典范”,唯独没有人来揭露其中的疯狂。很明显,我们对“专家”的依赖性实在太过严重了,以至于完全放弃了主动思考的机会。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重的依赖性?又该如何摆脱它呢?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