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好人格是化出来的》 > 正文
难忘的人生阅历,艰苦的岁月磨砺,铸造了我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奠定了我教育子女的良好基础。
说到教育孩子,我想,任何一位家长都会期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变化中的客观世界。
但是,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们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我身边就有人认为,家长工作繁忙任务重,生存的压力很大,哪有时间教育孩子;作为家长,应该以事业为重,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就行了;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了再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一切都可以依靠学校……
正是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年轻的家长把孩子生下来,就往孩子的爷爷奶奶家一扔,不管了。等到孩子要上学了,才想起来要自己带,这时候,孩子往往已经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性或习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母爱,什么是父爱。孩子继续长大,到了第二个快速发育期,家长也许这时才发现有问题,孩子不听话了,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东西南北乱找原因,甚至还责怪老人、怨恨他人……
其实,很多孩子变“坏”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家长没有及时修正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亲职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角色都替代不了的。家长们应该从小教育子女,与孩子生活在一块,共同成长,并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他们最直接、最关键、最重要的老师,更是他们终生的老师。
我的爱人韦少先,在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年出生,是一位智慧、勤劳且坚强的男人。我们各有事业,直到30岁才结婚成家。
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我和我的爱人不断地摸索。孩子还没有出生时,我们就开始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了解生儿育女的知识,为宝宝的降生做好精神方面的准备。孩子出生后,我们都表现得很从容。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生一个孩子,老人围一圈,大家都视为掌上明珠,金贵得不得了;有的人家还相互攀比照顾孩子,稍微把握不好度,不知不觉就产生了溺爱行为;有的两家老人则相互埋怨,责备对方照顾孩子不周。
我大儿子1978年出生,小儿子1980年出世,那时,正是我们两口子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孩子的爸爸是当时县里有名的笔杆子,写材料、筹备会议,成天忙得不可开交。我是厂里市场部的技术员,很多事情需要我做。仔细衡量孩子和工作,哪一头都不舍得放下。
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明确:带孩子、教育子女是更重要的任务!我们坚持自己带孩子,白天照顾好三顿饭,极少让他们自己上街凑合着吃;晚上,我们边做家务,边与孩子沟通。尽管工资很低,但我们还是会买来各种小画书或自制一些玩具,与孩子共同学习、游戏,开拓孩子的视野,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也很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发现孩子的思想情绪有所变化,就会主动与孩子谈心,并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我们不仅是他们的父母,更是他们的朋友。
人生是短暂而美丽的,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把握,用心血去浇灌!正确处理好事业、家庭、子女之间的关系,会让子女更优秀,让人生更精彩。
我的家庭很融洽,两个儿子都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大韦一丁曾经对他的父亲有过这样几段记录:
“爸爸是一位正统而又不乏激情的知识分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严肃与幽默并存。他性格中更多的是倔强,对于权贵从没有逢迎谄媚的态度。
“我上小学时,母亲担任了厂里的厂长,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的一部分重担就压在了父亲身上,本来不会做饭的他,也逐渐成为厨房里的主角。
“他对我母亲的工作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母亲当了厂长后,产品销路亟须拓宽,生产管理任务繁重,市场销售压力加大。父亲二话不说,就投入到市场开拓之中。他长期在外地出差,做市场调查,商业谈判,甚至把他儿时的很多同学也发动起来……”
的确如儿子说的那样,爱人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很感谢他,更感谢这个融洽的家庭,正是有了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我才有了今日闪亮的光环。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