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巧用童谣开拓孩子视野

http://www.sina.com.cn    《冯德全早教方案⑨:36招教出好孩子》 

  儿歌和童谣简短、押韵、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婴幼儿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视野的开拓、知识的丰富、语言的训练、道德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难以替代的作用。有的时候,长篇大论的说教也许不起作用,而生动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或者童谣却让小孩子很乐于接受。大人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利用童谣对孩子进行提醒、启发及教育。

  身边案例(一)

  穿 鞋

  小强两岁半了。妈妈为了锻炼宝宝自己动手的能力,经常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子等。小强经常把鞋子穿反了,或者把衣服的纽扣系错了。妈妈纠正了多次小强还是做不好。

  幼儿行为解析:

  两岁多的孩子没有经过训练,对左和右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孩子才会经常把鞋子穿反;另外,可能妈妈在让孩子“自己做”的时候没有把规则和要领告诉孩子,指导用语说得不够明确,也没有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所以孩子做不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方法运用:

  小强的妈妈可以借助下面有趣的童谣帮助孩子分清楚左和右。

  妈妈拿出一双刚买的新鞋子对宝宝说:“妈妈给你买了双漂亮的新鞋子,快过来试一试。”妈妈一边给宝宝穿鞋一边说:

  两个好朋友,从来不分手,

  要来一起来,要走一起走。

  要是穿对了,它们头碰头;

  要是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说完了问小强:“你知道这两个好朋友是谁吗?对,它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穿的鞋子。左边的鞋子要穿在左脚上,右边的鞋子要穿在右脚上。如果穿对了,它们就头碰头亲亲热热在一起,如果穿错了,两个好朋友就会生气地把头扭向一边。”

  在穿鞋前,先让宝宝认一认摸一摸左脚和右脚,把左右两只鞋子“头碰头”摆放好,然后再穿,就不会穿反鞋子了。

  当看到孩子又把鞋子穿反了的时候,只要提醒一下:“看看你的鞋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会马上检查,看到鞋头相反就意识到错了,会马上调整过来。

  小贴士:

  1.如果真正让孩子学会认识左和右,可以在孩子的左手臂或右手腕上贴一个卡通贴纸,或者戴一串小饰物。告诉孩子,贴有饰物的一边是右,没贴的是左。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能准确分清左和右了。

  2.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时候,会经常把纽扣张冠李戴,教给孩子一首系纽扣的儿歌:“一个眼,一个扣,我帮它们手拉手,结成一对好朋友。”告诉孩子系纽扣的小窍门:如果从下面最后一个纽扣开始往上面系,一般就不会“进错门”了。

  知心话语: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吃饭、穿衣、洗手、如厕……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学习。利用好生活课堂,孩子的能力就会在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温馨提醒

  1.“巧用童谣”法使用时,最好能让孩子把相关童谣和儿歌背下来,每当遇到该情景时就说一说,让孩子逐渐将其内化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2.使用童谣时,能用动作示范的,最好做出动作进行示范。

  专家支招

  王月朋老师(个人简介见本书第148页)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时也用过儿童歌谣——

  他爸爸从小喜欢收集河北歌谣,并从收集走向了歌谣的写作。我们家还保留着他十二三岁写的一本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新歌谣》,便给孩子一篇篇念了。

  从念歌谣逐渐发展为给孩子读儿童诗。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儿童诗,既让孩子感到有节奏、韵律,又以其故事性满足了幼年的好奇心。

  我们找到了一本柯岩的《小迷糊阿姨》,从浅近的、韵律整齐的、似童谣的诗读起,然后,又给她读那些有故事情节的儿童诗,相继读了金近、任溶溶、金波等诗人的儿童诗。

  孩子幼小的心,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的韵律的教育,得到了艺术的滋润和熏陶。作为父母,当时只是为了减轻她疾病的痛苦,为转移她的注意力而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没有想到,幼儿在3岁以前听到的歌谣和诗的韵律,会在她7岁之后起了重要作用。

  7岁时,女儿拿笔写诗,便知道押韵,诗也有自然的节奏、韵律。老师让她向同班小朋友讲“韵”,她可什么也说不出来。有人说:“这孩子是天生的会作诗,不然,她咋就知道怎么押韵呢?”她哪是什么天生会作诗!我们细想原因,这还是在她3岁左右,听了大量的歌谣和儿童诗,那些韵律在她血液里流动的缘故吧!

  摘自《中国家长教子书①》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童谣  丰富语言  习惯  育儿  心理行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