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拈来的财富让孩子如何负重?

http://www.sina.com.cn    《富了,孩子怎么管》 

  对很多人来讲,能继承一笔财产是件大好事。然而,对创造财富没有贡献却能得到大笔的财富会有两个严重的后果:负疚感和特权感。

  关于负疚感,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认为父母的财产不是自己应得的,因为自己并没有为获得财富而作出任何的贡献。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甚至特地跟孩子强调这点。不管是哪种情况,结果都是让孩子在感情上有负疚感。

  富裕的孩子常常认为,能够消除这种负疚感的唯一办法就是继承家业不让父母失望。可是他们同时可能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不能胜任。在《富裕的孩子》(Rich Kids)这本书里,作者约翰·塞奇威克(John Sedgwick)谈到了这一矛盾:

  创造财富固然非常困难,可与接受从天而降的财富比起来,还不算很不好的经历。自己挣来的钱显而易见是自己的,那是对才能、奋斗,以及自我的肯定。继承财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那非但不是自尊的源泉,反而是尴尬的诱因;那不是奖励成就,而是助长懒惰;这财富非但不属于你,反而使你属于它。

  富裕孩子的这种负疚感就像一片阴云挂在他们生活的天空上。

  马克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鲜明例子。他是比弗利山庄的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现在已经做了爸爸。他清楚地回忆说,从前,他一旦表达出任何气恼、失望、沮丧情绪,或者他对有关家里任何事儿做出批评时,他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他是多么好命,可以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物质条件,他应该心存感激才对。

  现在,马克是个沉默、孤僻的成年人。他承认,在成长过程中的确享受到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对此心存感激。可是,他妈妈时刻不停地强调家里经济条件的优越(他自己对之毫无贡献),而不把他的心理问题当回事儿,反而让他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不对。马克回忆说:

  “当每次我和妈妈结束谈话后,我都有种愧疚感。真是羡慕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那些孩子的父母肯定更能理解孩子吧。我曾经想,‘没错,我们家的确是每年都能买新车,能到世界各地旅游,可我家却没有能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觉好的能力’”。

  成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可能让人产生负疚感,也可能助长产生相反的观念:那就是“凡事都该属于我”。“财富本身不会使人败坏,也不会使人高贵,”罗伯特·科尔斯(Robert Coles)在他的《享受特权但岌岌可危的孩子》(Children of Crises,The Privileged Ones)一书中写道,“可是,财富可能掌控了生活在特权阶层的孩子们的头脑,无论他们长大是做股票交易人士,还是业余艺术(收藏)家;无论他们成年后过着健康的,还是不稳定的生活,财富赋予了他们一种伴其一生的特殊身份”,科尔斯发现,几乎无一例外,富裕家庭都在向下一代传递着这种“特权感”的信息:因为我生就如此,我就有权利得到钱财和权力。

  另一位作家菲迪南德·伦德伯格(Ferdinand Lundberg)在他的《富豪和超级富豪》(The Rich and The Super Rich)中讲述了富人通常拥有的这种特殊感。

  有关富人的种种问题可以描述如下:对财富的拥有,无论是继承来的,还是获取来的,它本身就对拥有者大声宣告着他(她)是多么与众不同。和芸芸众生相比,在各种社交场合,他(她)手中都持有赢者的王牌,至少能让众人对他(她)另眼相看,让他(她)得到大家的尊敬。在这点上,钱就像一匹精神抖擞、野性十足的骏马——驾驭者必须精通御马术,然而很少有人精通此道。

  从表面上看,持有特权的态度看起来好像是自信的表现,况且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可是,揭开面纱看本质,其中隐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欠”他的,那他就不会有动力去寻求独立,而只会被动地等着生活把一样样“好东西”呈现给他。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种特权感会演变成一种被称为“自恋式特权感”的精神行为失常症。这种病人完完全全地被自我的感觉和需求所吞噬,对旁人的需要丝毫不予理睬、无动于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孩子在长大后,不会对他人有同情心,极不容易与其他人建立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关系。

  罗伯特·科尔斯还注意到,特权感还传递给孩子过分夸大的所谓“等级、阶层、优越,甚至权力”的信息。此类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可能会相信,清规戒律都是设给其他人的,对自己不适用,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条文熟视无睹,终究导致与执法人员产生严重的冲突。

  我有一名顾客,在私立高中就读,她告诉我她的一个有钱室友佩奇的故事。一天,佩奇看到她在认认真真写期末报告,恐怖地惊呼起来:“你有没有毛病呀?难道你不知道每个人都是花钱完成这奇傻无比的期末报告吗?你干吗花时间自己写呀。”佩奇根本就忘了上学是来接受教育的。她觉得自己不用辛苦努力,只要花钱就理当拿到好成绩。

  作为富裕的家长,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让孩子们在享受财富带来的优越生活能心存感激的同时,不要让孩子踏上内疚之旅,或滋生出“你欠我的”情结。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孩子  财富  父母  家庭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