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能仅满足于读书本身。
在家庭学校里开始教我的两个孩子,我和丈夫觉得读书习惯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时刻提醒彼此。
最初我们就把牙牙学语的孩子放在膝盖上,用温和的嗓音读书给他们听,并且富于感情地给他们朗读。
这样的小活动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对书产生趣味感,同时躺在温暖怀抱中的孩子还感受着父母的体温,感受爱并获得最初的安全感。
阅读过程中的拟态语和拟声词要伴随着各样的表情声调读出来,孩子看到父母的样子,会对其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父母和孩子养成一起阅读的习惯最大的好处在于,把学习和读书自然关联起来,并且不会令孩子产生厌烦之感。
几年前,我把儿子矢野祥的生物学书籍拿来,找出其中的动物图画,让妹妹百合涂上色。
那时候矢野祥只有九岁,已经上了大学,百合不到四岁。在百合眼中厚重的大学专业课教材也变成了妈妈读的插画图书,不知道矢野祥会不会因为插图中的兔子被涂成粉红色,而让朋友们笑话呢?
好在哥哥一笑了之,这样妹妹百合就把大学教材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我们周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有的孩子小学时学得一塌糊涂,一升入中学却把握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渐崭露头角。
父母看着孩子好像是一夜间变得懂事了,其实这都是小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很多都源于父母在孩子小学阶段培养的阅读习惯。
因为读书越多,孩子的知识面就会随之拓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我能行”这样的自信感随之产生,成为孩子茁壮成长的基础。
阅读中提高的词汇能力和记忆力对于日后的高级写作和口语表达都有很大的益处。
我的第二本著作《培养孩子天才性的妈妈的力量》中曾提到,一位熟人曾给我们夫妇起了绰号——“狠毒的父母”。
一次都没有把孩子送到抵触的课外辅导班,而是自由宽松地教育子女,我这样的妈妈怎么能和形容词“狠毒”联系到一起呢?
熟人是这样解释的,一般的家长虽然嘴上说着“那样做不对”,但是心理却脆弱起来,看到别人都那么做,自己的孩子也要坚持那样。但是我却没有从众心理,只是自己以主观想法固执地教育子女,认为相比托付给别人,自己教育子女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其实我也不能说是自己没有从众心理,只是不想花费高额补习班费用罢了。看看周围已有的自然环境,不就是鲜活的体验场所?还有免费的图书馆、植物园等公共设施,把这些地方有效地利用起来不是更好?
没有巨额的财富却把全部财产都投资于子女的教育,最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还给子女造成负担。
孩子当然可以被视为对未来的投资,所以人们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入补习班、兴趣班,然而这样并不能保证孩子未来的成功。
读书是每一个孩子进行所有学习的必修基础,所以不要给读书附加上“教育”和“学习”的标签,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绝对不要去上教孩子读书方法的辅导班,因为读书的过程应该是在自由的气氛中享受阅读,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自己的方向。
读书和成功成正比?
读书很重要,这句话不要说孩子,在我们大人耳朵里都磨出了茧子。孩子无论去学校,还是回到家,读书的重要性被反复提起。可以说读书的数量是和孩子的成功可能性成正比的,读书获得的知识将对孩子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通过读书可以体验未曾经历的环境,对未知的世界产生好奇。
我看过一个调查,大部分放弃学业的学生都厌恶阅读。阅读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基本也最为必要的因素,基础薄弱自然学习很难持续下去,最终丢掉了学习的兴趣。
对数字特别敏感,但文字阅读速度慢的孩子看到例题能够轻松地理解,但是解数学题也不是只靠数字概念就可以完成的,为了解题,孩子需要具备阅读题目、理解并把握问题的能力。
科学领域也不例外。科学家也是在“这样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的假设下进行观察实验的。
他们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要不断地研读新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者资料。并且阅读对于每天沉浸在追求学术治学领域的学者来说,可以让他们接触象牙塔之外的事物,弥补自己社会性的缺失。
读书和画画有相似之处。第一次手握蜡笔的孩子连圆形都画得瘪瘪的,但慢慢地他能够画出圆,在上面画上眼睛耳朵,把图形构成人的脸庞。读书也一样,阅读能力是逐渐增强的。
阅读和美术一样,有培养孩子创造性的意义。电影和电视剧结局往往已有定论,而书籍却不同,书中登场的人物可以构成各种各样故事的情节和结局,这就可以锻炼孩子想象和思考的能力。这种活动还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