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有没有发现,那个在你怀里牙牙学语,一会儿见不到你就哇哇大哭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你没那么黏了。原来跟你无话不谈的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上锁的笔记本,还总有意无意地躲着你跟朋友煲电话粥,甚至有一天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长大了,你要尊重我的隐私权。”曾经,你也皱着眉头问他:“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可是,当他自称长大了,你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慌乱:孩子怎么离我越来越远了?
上周,在一个亲子教育沙龙上,二十多个家长讲述了自己的烦恼,沙龙的主持人、郑州慧与联盟教育机构负责人吴和芳老师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每次去各地讲完课,总有家长激动地冲上讲台说:“吴老师,我要再生一个,用你说的方法教育孩子。”其实上升到理论层面,走进孩子的内心无非就八个字:尊重、信任、理解、欣赏。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大多都知道这八个字,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根本做不到。”
尊重:把孩子当做一个“人”
“我可能伤害孩子了。”宋女士懊悔地说。上周末,她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儿子领一群小朋友到家里玩,因为怕把刚拖的地踩脏了,她就没让他们进门。结果儿子晚上回家后闷闷不乐,问了好久才知道,原来小朋友觉得他“说话不算话”,以后就不去他们家玩了,这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心里对妈妈也有了意见。
很多家长都觉得,让孩子穿名牌,吃各种美食,受最好的教育就是爱他,却往往忽视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其实,尊重孩子无非就是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和选择权,但实际上,当孩子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时,或者想自主做一件事情时,多数家长都会说:“你小屁孩儿知道什么啊!”孩子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在一个家庭中,作为一个“人”,他应该有发言权,家长随意剥夺孩子的这些权利,等于没有从心底承认孩子是家庭的一员。连这些需求都无法满足孩子,孩子怎么可能相信你爱他?他会觉得你“很假”,彼此间的隔阂也就产生了。
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刚做妈妈的小李说,没生孩子前,她跟母亲的关系很紧张。因为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加上性格内向,妈妈总觉得她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上高中时晚自习上完,妈妈每天都会去接她,虽然她每次都抗议,说要跟同学一起回家,但妈妈总说:“这么黑的路,你能行吗?”读大学时,北京的朋友邀请她去旅游,好不容易获得了妈妈的批准,可临上车时,妈妈却背着大大的旅行包出现在火车站,妈妈不放心,要跟她一起去北京。“我现在有了孩子,有些体会到妈妈当时的心情了。我也会担心孩子将来会受欺负,担心他不能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但我会尽量避免成为我妈妈那样的母亲。”小李说,每个人注定要独自面对一些事情,家长可以给孩子意见,但绝对不能事事替孩子做,应该放手,相信孩子能行,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这种信任也将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理解:把自己调到孩子的频道
“我今天主要是来求教的。”孙女士是一名银行职员,她说:“我女儿今年高考,昨晚刚跟我吵了一架。她非要上师范类院校,将来当老师。可她成绩那么好,老师都说她是北大的苗子,做老师多屈才!”
“你有没有问过她,为什么要做老师?”吴老师问。
“她说将来想过简单的生活。她喜欢读书,做老师正好能看不少书,同时每年还有几个月假期,可以到各地旅游。”孙女士愤愤地说:“可她这不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吗?她完全可以做公务员、做CEO,做老师有什么出息!”
“做公务员、做CEO并非比做老师有出息,我建议你把自己调到孩子的频道,设身处地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对她的感受作反应,而不是对她选择当老师的举动作反应。”吴老师说,让孩子跟你贴心,关键是看你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想法下面藏着她的期待,你只有明白孩子的期待,孩子才会给你一个了解他内心渴望的机会,否则,你永远跟孩子中间隔着距离。
欣赏:不要随意做否定性评价
“我最心痛的事情是,有一次讲课时,一个12岁的小男孩跑上来问我:阿姨,我是不是真的笨得像头猪?”吴老师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整天这样骂孩子,导致他极度不自信。
“老师,这方面的感受能让我讲吗?”27岁的小王举手了,她是某报社的一名编辑。“我想说的是,家长一句无意的话,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妈妈开完家长会后对我说:‘老师说你作文写得不错。我仔细看了两篇,发现你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从那之后,我攒足了劲儿写作文,久而久之,我渐渐爱上了写作,现在我以文为生,可以说受了妈妈当年那句话很大的影响。”她顿了一下,接着说,“还有一件不好的事情。有一次,妈妈无意间对我说:‘我昨天看到你跟小朋友一起跳舞了,别人跳得挺好看的,为什么你怎么扭都不是那种感觉?’从此我再也不敢跳舞了,直到现在我都不会跳一支完整的舞。”
现场的家长都沉默了。小王接着说:“我的性格可能比较敏感,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效果不会这么明显,但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父母对孩子的欣赏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你可以做不到欣赏,但你不要随意对孩子做否定性的评价,这会严重扭曲孩子对自己的形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