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是一位审稿编辑,在她快30岁的时候,她的老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尽管她伤心欲绝,但第二天她仍然精神饱满地去杂志社上班,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但她的同事斯蒂芬看出了金往日愉悦的脸庞上有着一丝忧伤,而且,金好像无法专心工作。
“出什么事了吗?你看起来似乎有烦恼。”斯蒂芬说。
“没什么,”金耸耸肩说,“只是昨天我眼睁睁看着我的猫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不过,我还好,毕竟那只是一只猫。”
斯蒂芬没有说话,但午餐时间,她外出给金买了一张卡片,并写下充满同情的话,放在了金的办公桌上。当金看到卡片时,她一边哭泣一边向斯蒂芬倾诉,猫咪对她而言意义多么重大。自打她念高中起,猫咪就始终陪伴着她,与她朝夕相处。
“我感觉,我的童年时光缺失了一部分。”金说。
斯蒂芬一边倾听着一边说:“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感受。”
事实上,她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斯蒂芬细腻的情感、送卡片的小细节和她温暖的关怀让金感到安慰,缓解了她悲伤的情绪。共情——这种真诚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让斯蒂芬能够去帮助她的陷入悲伤的朋友。
当斯蒂芬充分感受和体会金痛失宠物的伤悲时,她对金关切的问候、她的态度、她无声的表达都传达这样一种情感:她就在金身边。但同时,斯蒂芬又与金的情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她并没有沉浸在自己过去痛失宠物的悲伤中增加金的负担。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亲人或父母对我们过度同情。没错,他们的确给了我们强大的支持,但是,他们就此索性接管了我们的情感事务!这可并非我们想要的共情。
我们知道,有些人只会机械地倾听别人的悲伤与喜悦,甚至也会就这些情绪进行准确的问询。然而,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只是做做样子罢了,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关心我们在说些什么。他们也在努力,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确实应该表现出些同情,但他们无法像斯蒂芬一样,能够从金的情感层面去充分理解她。
我们如何去认知正确的共情手段?真正能够共情的人不但能够理解,甚至能够感受你的所思所想,而且,能够在情绪上与你产生共鸣。他们的嗓音能够与你的感受共鸣,他们的眼神也能够与你的感受共鸣。然而,他们又能够掌控自己的情感,并且给你足够的空间去呼吸,去体会自己的情感。他们会让你感到舒适和安慰,并不将情感强加于人,他们能够集中于你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就是共情关怀。
共情是优秀宝宝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尽管宝宝身上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共情能力(比如,他突然看到别的宝宝甚至一些动物受到伤害时,他就会哭),但真正的共情必须要从生活经历中习得,这是一种会令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能力。